醫療常識★「嬰兒搖晃症候群」起因、跡象與處置|媽媽寶寶

嬰兒搖晃症候群

對於頸椎及腦部尚未發展完全的寶寶來說,一旦劇烈來回搖晃他們的身體,便容易造成腦部損傷、癱瘓、失明、抽搐等症候群,嚴重者乃至死亡,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絕不可大意。

「嬰兒搖晃症候群」起因 跡象與處置|媽媽寶寶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 照片提供/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嬰兒搖晃症候群起因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表示,1歲以下的寶寶通常是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好發族群,起因常見於照顧者想逗寶寶玩,而出現拋接嬰兒的行為,但寶寶的腦部發育尚未成熟,在腦殼與腦部之間,約有1公分的脊髓液空隙,如果過於劇烈搖晃寶寶的頭部,容易導致空隙中的微血管破裂,造成出血,進而引發嘔吐、癲癇、神智不清等症狀。「寶寶的頸椎肌肉非常脆弱,只要稍微用力搖晃,脖子便無法支撐頭部,這將使頭部無法控制地大力晃動,且不管上下左右搖晃都會造成同樣嚴重的後果。」

發生機率及好發年齡

根據以往文獻指出,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寶寶當中,約有43%是因人為因素所引起,其中有高達85%發生在1歲以下(多集中在10個月大左右),甚至有剛出生不到17天的新生兒,代表只要照顧者多加注意,其實就可降低近半數的發生機率。劉明發醫師說明,這些罹患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小小患者,大約有19%~38%可能不治,剩下則有一半須長期復健,另一半則能夠完全康復;雖然國內發生機率只有十萬分之三十,可是一旦發生,順利存活並完全復原的機會只有三到四成,父母不可輕忽其帶來的後續效應。

如何觀察跡象

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寶寶,可能會出現以下臨床症狀:倦怠、肌肉鬆垮、食欲不振、嘔吐、沒有笑容、不願與父母進行非語言交流、肢體僵硬、呼吸急促、抽筋、前囪門鼓起、頭部突然無法抬起、眼神沒辦法對焦、哭鬧等,有些甚至一週後才會開始出現慢性出血。若符合多項症狀時,爸爸媽媽就不能忽略其可能性,應儘速帶寶寶就醫,才不會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

「嬰兒搖晃症候群」起因 跡象與處置|媽媽寶寶

醫療處置

劉明發醫師表示,若寶寶的腦內只有輕微出血,血塊其實可經由體內自行吸收,之後再請醫師進行後續追蹤即可;但如果病情較為嚴重,就需請醫師利用手術方式將腦中的血塊取出。若合併抽筋及腦壓上升等情形,醫師就會藉由注射藥物的方式,幫助緩和寶寶的病情。

「嬰兒搖晃症候群」起因 跡象與處置|媽媽寶寶 

※原文刊載於2016年0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指揮中心昨公布新增2例北部某醫院感染武漢肺炎(COVID-19)本土案例,其中一位是曾照顧「武肺重症插管病患」的案838醫師。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昨晚在政論節目直指,該醫師遇到病患分泌物噴濺時沒有落實防疫SOP,他若是院長會將其開除。對此,陽明醫院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批評,楊志良講這話示非常沒有良心的。 ...

閱讀詳情 »

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嚴峻,指揮中心昨公布新增2例北部醫院院內感染,分別是曾照顧「武肺重症插管病患」的案838醫師,以及案839同醫院的女友護理師。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昨晚間上政論節目時直指,該醫師遇到病患分泌物噴濺時沒有落實防疫SOP,他若是院長會將其開除。對此,醫師吳欣岱痛斥,「請沒...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桃園某醫院發生醫護人員院內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除了緊急要求該間醫院採取6大措施,包括住院「只出不進」之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3)日證實,也已經要求醫院擬定「普篩」計畫,將針對全院包括外包廠商在內的2500人,排定優先順序進行篩檢。 陳時中表示...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發生第一起醫師院內感染,意外引發醫界該不該追究該名醫師有無防護失當的正反論戰。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在節目上發言「假如我是院長,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他開除」,今(13)日即使遭醫師職業工會要求道歉,連陳時中都用「無言之對」回嗆後,依舊不改大砲性格,拿此案與紐籍機師相比,強調...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