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心房顫動防中風 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突破困境

心房顫動防中風 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突破困境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明琪報導)邱先生6年前在美國因為一次膀胱手術,意外被發現罹患陣發性心房顫動合併心搏過慢的問題,中風風險值竟高了5倍,醫師發現他的心跳一分鐘只跳了47下,甚至最長有3秒鐘完全沒跳。事後回想,之前曾經因為走幾步路就頭暈、眼前一黑,得趕快扶著周邊以免昏倒,原來是因為同時罹患心搏過慢的緣故。
在衛生福利部公布國人十大死因統計中,腦血管疾病近年來均排名第三,每年死亡人約1萬1千人,比率都維持在7%。成大醫院心臟內科林立人教授指出,心房顫動是造成腦中風的重要危險因子,秋冬更是急性腦中風的好發時節,根據國外研究指出秋冬發生的腦中風者罹患心房顫動比春夏時節腦中風者高5成。
心房顫動患者需服用抗血栓藥物,降低血栓形成以預防中風。林立人教授指出,阿斯匹林約能降低兩成心房顫動引發的腦中風風險,不過歐洲,日本及美國心臟學會陸續建議,心房顫動患者如果有以下癥狀,包括年齡超過65歲、有中風史、高血壓、糖尿病、血管疾病等,就應考慮長期服用能降低6成中風風險的「抗凝血劑」。
傳統抗凝血藥物為warfarin(脈化寧 商品名 可邁汀),雖可有效降低心房顫動的腦中風風險,但使用上有諸多不便,如易與許多食物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例如常吃的深色蔬菜、花椰菜、大蒜,及中老年人常用的葡保健食品,都可能增強或減弱藥效,造成出血或是產生血栓的風險。且必須定期抽血監測,以確保抗凝血藥效及避免出血併發症。
 「阿斯匹林」不夠力,使用「傳統抗凝血劑」又綁手綁腳,影響患者服藥的意願,所幸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於2009年後陸續問世,大幅提高用藥安全性,降低副作用,且健保亦有給付,提供心房顫動患者新選擇。 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預防中風效果與傳統抗凝血劑相當,但是出血風險較低,可降低52%的顱內出血及51%出血性腦中風,10%死亡率 。也不需定期抽血監測凝血功能,不需經常調整劑量,且少有藥物、食物交互作用,成為新的治療趨勢。
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疾患,隨著年齡增長或有其他風險因子發生,腦中風的風險也隨之提升,應配合專業醫師的評估接受適當的治療。林立人教授呼籲,心房顫動患者必須持續服藥,不要任意停藥或調整藥量,如果發生出血事件,則應該暫時停藥並儘早回診。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3587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日前在臉書很活耀台法混血兒小網紅,她的媽媽po文表示小孩八歲生日那天,突然流鼻血,後續幾天身上出現很多瘀青,送醫被診斷是「急性前骨髓球性白血病」(AML-M3),媽媽非常心急,粉絲也相當不捨。針對兒童血癌,台北馬偕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葉庭吉表示,若孩童出現發燒、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因為病患堅持絕不住院!」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內科部兼腎臟科主任周哲毅談起 2 年前投入腹膜透析門診植管的開端,竟是因為病患「不願配合」! 40多歲的企業老闆因為工作太忙,無法配合必須住院 3 天的透析前植管手術,而這樣的要求不但讓他成為台灣第一例門診植管的病例,也造福更多...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一名65歲女性,被診斷晚期肺腺癌,由於曾經陪伴罹患肺癌的先生抗癌,因而非常害怕治療副作用之苦。收治這位女性的振興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陳威廷回憶,該患者先後使用了第一二代 EGFR標靶藥物、化學治療,因為疾病惡化改以第三代 EGFR標靶藥物治療;患者自述只有腹瀉、皮膚等輕微副...

閱讀詳情 »

氣功教室 9/25 新班開課 每週 三 晚上 6:30 - 7:50   正因為氣功,集結我們拉攏在一塊 氣功,是我們找到了共舞的主旋律 氣功,引導我們體驗萌發更多美好 歡迎大家來加入學習、研究與成長 誠摯邀請: 從未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