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心房顫動防中風 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突破困境

心房顫動防中風 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突破困境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明琪報導)邱先生6年前在美國因為一次膀胱手術,意外被發現罹患陣發性心房顫動合併心搏過慢的問題,中風風險值竟高了5倍,醫師發現他的心跳一分鐘只跳了47下,甚至最長有3秒鐘完全沒跳。事後回想,之前曾經因為走幾步路就頭暈、眼前一黑,得趕快扶著周邊以免昏倒,原來是因為同時罹患心搏過慢的緣故。
在衛生福利部公布國人十大死因統計中,腦血管疾病近年來均排名第三,每年死亡人約1萬1千人,比率都維持在7%。成大醫院心臟內科林立人教授指出,心房顫動是造成腦中風的重要危險因子,秋冬更是急性腦中風的好發時節,根據國外研究指出秋冬發生的腦中風者罹患心房顫動比春夏時節腦中風者高5成。
心房顫動患者需服用抗血栓藥物,降低血栓形成以預防中風。林立人教授指出,阿斯匹林約能降低兩成心房顫動引發的腦中風風險,不過歐洲,日本及美國心臟學會陸續建議,心房顫動患者如果有以下癥狀,包括年齡超過65歲、有中風史、高血壓、糖尿病、血管疾病等,就應考慮長期服用能降低6成中風風險的「抗凝血劑」。
傳統抗凝血藥物為warfarin(脈化寧 商品名 可邁汀),雖可有效降低心房顫動的腦中風風險,但使用上有諸多不便,如易與許多食物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例如常吃的深色蔬菜、花椰菜、大蒜,及中老年人常用的葡保健食品,都可能增強或減弱藥效,造成出血或是產生血栓的風險。且必須定期抽血監測,以確保抗凝血藥效及避免出血併發症。
 「阿斯匹林」不夠力,使用「傳統抗凝血劑」又綁手綁腳,影響患者服藥的意願,所幸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於2009年後陸續問世,大幅提高用藥安全性,降低副作用,且健保亦有給付,提供心房顫動患者新選擇。 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預防中風效果與傳統抗凝血劑相當,但是出血風險較低,可降低52%的顱內出血及51%出血性腦中風,10%死亡率 。也不需定期抽血監測凝血功能,不需經常調整劑量,且少有藥物、食物交互作用,成為新的治療趨勢。
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疾患,隨著年齡增長或有其他風險因子發生,腦中風的風險也隨之提升,應配合專業醫師的評估接受適當的治療。林立人教授呼籲,心房顫動患者必須持續服藥,不要任意停藥或調整藥量,如果發生出血事件,則應該暫時停藥並儘早回診。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3587

相關推薦

又到了吃粽子應景的端午節了,今年打算吃什麼口味的粽子呢?市售的傳統鹹粽一顆熱量超過500大卡,就連沒包餡料的鹼粽都有150大卡,如果不想吃出一身胖,除了控制攝取量,營養師建議不妨利用蒟蒻米,在家自製低卡又高纖的蒟蒻創意粽吧! 林雨潔營養師表示,市售鹹粽含豐富餡料,糯米扎實,平均一顆熱量都在500大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劉瓊雯報導)有位小淇與先生兩人都希望有2個小孩,且時間間隔2至3年,在這樣的規劃下,大寶3歲時,二寶來報到。但由於需分擔家中經濟壓力,故小淇坐完月子後立即返回職場,上班工作忙碌,下班還要趕著接大寶下課、回家除了照顧小孩還要料理家務,長期身心俱疲,之後便出現心情鬱悶、精神不集中、焦慮...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肺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因此一半以上患者因症狀看診時,都已是末期,治療效果有限,5年存活率也僅5%,但若能在第一期就發現,5年存活率則能提升至6成;成大醫院一般內科醫師蔡昇翰指出,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布,2015年就新增加肺癌個案約13,000名,同年肺癌死亡人數也有將近9,...

閱讀詳情 »

每個月總有那麼幾天會讓女孩們感到非常不舒服,甚至疼痛到在床上打滾、無法行動,連帶影響到日常生活。相信很多女孩都有這樣的經驗吧?生理期,這三個字對於某些人來說簡直就是夢魘!女孩痛不欲生,男孩看到另一半被經痛纏身,自己卻幫不上忙,因此也感到煩惱不已。 經痛有兩種,太常忍痛會生病 這可怕的經痛到底是何方神...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