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愛自己 從管理怒氣開始

愛自己 從管理怒氣開始

出處/康健雜誌
作者/林貞岑
圖片/鄭佳玲

學會管理怒氣,有助處理職場或家族事務,更可以了解怒氣也許是自己內在的失落及恐懼。把自己照顧好,不再被怒氣綁架,將更有能力愛別人。如何找到潛藏在怒氣下的真正心思?

 

1.覺察生氣

心跳加快、手心冒汗、說話結巴……每個人發怒時的生理反應不同,剛開始不易覺察,通常身旁的親朋好友較易注意到,可以參考他們的提醒。

2.寫「生氣日記」,有助釐清憤怒源頭,包括:

最近有沒有想起來會害怕或生氣的事、什麼時候?什麼樣的狀況?過去是否有碰到類似情況?怎麼處理?並一併記錄怒氣所混合的多種複雜情緒,如自卑、失落、挫折、恐懼等,通常多做幾次練習,就能掌握到怒氣根源。

3.想法決定情緒反應

找到怒氣源頭,檢視你的怒氣,是不是想多了或是誤會了?通常怒氣達到最高點後,就會開始漸漸消散,不會存在太久,但如果你胡思亂想,老是覺得對方針對你、跟你作對,就可能糾纏在無止境的怒氣中。

4.不妨把目標放在「行動」上

比如遭到主管訓斥表現不好、考績太差,如果你是困在情緒裡出不來,反駁:「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主管生氣回說:「你知道別人是怎麼看你嗎?」彼此攻擊對方,然後失控拍桌、甚至出手毆打對方而丟了工作。​

但如果把情緒擺一邊,把重點放在「行動」:「我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因此加倍努力,最後主管刮目相看,因而得到升遷。「與其為了無法改變的事情打壞情緒,不如專心迎向未來的事,」《療癒好情緒》作者、日本資深精神科醫師和田秀樹說。

5.暫時放下自己的執念,反過來傾聽對方的想法,反而會有意料之外的結果。

曾有學生問中正大學心理系教授翁嘉英說,他知道生氣應該要離開現場,但每次生氣他就是不願離開現場,非要杵在那裡跟對方爭論出你死我活,翁嘉英回答:「對你有什麼好處?」學生說:「我吵贏了。」翁說:「你贏了對你有什麼好處?」學生張口結舌答不出來。翁嘉英說:「你只會讓心血管受損,傷了身體,毫無好處啊。」

6.說給「懂」的人聽

選擇比較懂得照顧人情緒的朋友,或專業心理諮商人員,把你的憤怒、不滿和委屈說給他聽,清除埋藏心底的情緒地雷,才能有更多餘裕、空間去容納其他情緒,不會動不動就生氣。

7.吃不會生氣的好食物

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資深顧問鄔榮齡也很注重飲食,比如少吃容易引起發炎反應的油炸和甜食,多吃豆漿、五穀雜糧和魚油等抗氧化物豐富的食物,可以讓身體多點承受壓力的條件,「以前愛吃麻油雞、薑母鴨,這些東西比較燥熱,也讓我愛生氣,」他也重視睡眠充足,最近更迷上釣魚,儲備更多快樂能量。

8.慈悲是化解憤怒的良藥

「把焦點放在讓人感恩及快樂的事,如果你下定決心要快樂,沒有人可以惹你生氣,」鮑溫在接受《康健》專訪時提到,他每天早上為這些人祈禱,感謝他們給予的「禮物」,因而現在他們看到鮑溫,反而會覺得不好意思。

「感謝這些激怒我的人,如果沒有他們,我不可能成長、找到真正的快樂,」鮑溫下結論說。當你被憤怒包圍,想想慈悲,你就能保持心情平靜,找回情緒的掌控權。

(原文: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8729

【延伸閱讀】

療癒/如果還這樣壓抑暴走情緒,那就錯了!

職場/如何應對「令人抓狂的5種同事」

檢測/無緣無故情緒低落?揪出7個意想不到原因

吃對/10種快樂食物!你吃對了嗎?

實踐/Step By Step!快樂五步,讓生活變得愉快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康健雜誌網站》。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根據衛福部統計指出,109年10大癌症死亡率排名中,女性的乳癌和卵巢癌雙雙上榜,這些癌症患者經過相關治療後,可能造成暫時性或永久性的卵巢功能損傷,甚至影響到生育能力,其中不乏30歲左右正值生育年齡的女性,而有越來越多癌友透過「凍卵」來確保日後生育力。 罹癌後不斷失去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85歲林婆婆被膝蓋疼痛困擾多年,起身、蹲下都困難,站著刷牙膝蓋甚至會咯咯作響,經診斷為退化性關節炎後期合併股骨髕骨外翻,醫師建議手術治療,家屬擔心置換人工關節風險高,希望能以最低風險的方式緩解症狀,經過討論後選擇膝關節鏡微創手術,清除關節內骨刺、發炎絨毛及外側支持帶放鬆術,...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我國楊勇緯,贏得勝利,而他雙耳嚴重變形,外型有如厚皮餃子,引起討論,台灣物理治療協會理事林佩欣表示,這應是長期練習柔道,耳朵緊靠地墊或對手肩膀,相互擠壓撞擊所致,一般來說,對聽力影響不大。 「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25日臉書貼文,解釋這是因為殘酷地反覆練習,...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本週因應疫情變化,公布許多新防疫政策,不僅疫情警戒降二級,也開放38歲以上民眾施打新冠疫苗。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家庭醫學科彭邦中醫師說,為了在關鍵時刻增肌增免疫與確保注射疫苗後免疫力的飲食關鍵,就是「好吸收蛋白質」及「提升保護力營養素」。員榮醫院醫療體系家庭醫學科黎雨青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