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每30分鐘就有人因為這樣猝死,快看看自己是不是也犯了同樣錯誤

      有些人相當依賴止痛藥,稍有疼痛不適感就會忍不住服用,但是你可知道,許多人因為過度使用而發生所謂藥物誤用頭痛以及上癮的現象,因此越加依賴這些藥物,惡性循環。世界上因為濫服止痛藥而過世的人,每30分鐘就有一位,這個數字相當驚人,這包含在蝙蝠俠黑暗騎士中飾演小丑的希斯萊傑,他因為濫服vicodin而在家中猝死,真的相當遺憾,應該重視這種濫用現象。

每30分鐘就有人因為這樣猝死,快看看自己是不是也犯了同樣錯誤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常常會有頭痛的毛病,為了避免影響工作許多人就會選擇服用止痛藥,長期下來會發現要服用的數量會越來越多才可以擺脫頭痛,而且頭痛越來越頻繁,這種情形不知道有沒有出現在您身上?


      這種情況醫界稱為「藥物過度使用頭痛」,又稱為藥物反彈性頭痛藥物誤用頭痛,這是一種因過度使用單純止痛藥,所引發的慢性頭痛病症,在台灣的盛行率約1.1%,且大部分為女性,病情發作會嚴重影響病人生活品質、降低工作效率,讓許多病患困擾。

      常使用的止痛藥如阿斯匹林、咖啡因、複方止痛藥(如市售成藥或感冒糖漿)、乙酉先氨基酚酉分、翠普登、麥角胺(ergotamine)、巴比妥鹽(barbiturates)等頭痛用藥,長期使用都可能引發慢性頭痛病症。藥物過度使用頭痛不減反增,而減少服用止痛藥反而可讓原有的頭痛緩解。

      止痛藥一般可分為二大類,第一種為純止痛效果的止痛藥,如嗎啡,第二種為消炎止痛藥,也就是一般民眾所稱的止痛藥,這類止痛藥醫學上的正式名字為「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主要的作用為抗發炎並同時合併止痛的效果,但大多數民眾都誤認為它的主要作用是止痛,疼痛時吃它會止痛,但停止服藥後,疼痛又回來了,基本上是治標不治本的藥物,而且還會傷胃、傷腎及傷肝。


每30分鐘就有人因為這樣猝死,快看看自己是不是也犯了同樣錯誤


若您也有這類情形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立即停止使用止痛藥!

不過當頭痛又發作時怎麼辦?
      停止用藥會在發生頭痛是正常現象,並會出現戒斷症狀,包括頭痛加劇、噁心、嘔吐、低血壓、心悸、睡眠障礙、焦躁不安等,時間持續二至十天,最長可達一個月。

      最好的改善方式就是找出誘發原因,藉由其他方式改善頭痛。

      詢問藥師,他們會建議三步驟慢慢戒除止痛藥的使用並改善惱人的頭痛。

1. 找出誘因並避免戒菸戒酒和少吃醃漬類食品或是少去吵雜的場所。

2. 改變生活習慣正常作息,減少壓力或是規律運動、清淡飲食等可改善疲倦或是焦慮憂鬱的心情。

3. 服用短期預防藥物,常用的預防用藥如:乙型阻斷劑(propranolol)、妥泰(topiramate)、以及康癲能(sodium valproate), 有顯著預防偏頭痛的效果。

      大家要注意的是藥物不是萬能,其能載舟亦能覆舟,且大多數藥物都只能治標不治本,並且治療一種症狀通常會出現其他副作用,所以能不使用藥物就不要使用,若真必須靠藥物治療也要尋找專業藥師意見,才不會得到反效果。

每30分鐘就一個人因為止痛藥濫用而死去
快點分享給身邊的人知道!!
 
 

更多精采內容請上

醫藥生技科學共筆》部落格

Med&Bio talk 醫藥生技科學共筆》粉絲團

相關推薦

球友Jimmy揮桿動作柏登高爾夫學院JED教練分析今天的揮桿動作分析的主角是球友Jimmy,柏登高爾夫學院JED教練針對他的揮桿提出分析,JED教練指出,Jimmy打球比較容易出現左曲,就是球往右邊飛,但卻在目標左側落球,可能因素是上桿動作至1/2時,已經缺乏身體轉動,反而是以手往後拉來代替轉動,造...

閱讀詳情 »

早晚喝優酪乳,養出健康腸道!台灣乳酸菌協會有項「高壓上班族腸道研究」實驗,針對40位受測者,連續三周,每日早、晚各飲用一瓶200c.c優酪乳,結果發現,腸道慢性發炎有降低五成的反應,細胞因毒素受損顯示同樣也降低了五成。為了測試優酪乳好菌的特性,該協會邀請40位受測者,年齡層在20至65歲,服務於一般...

閱讀詳情 »

工作壓力大,易引腸道慢性發炎!台灣一位25歲的吳小姐,投入廣告業剛滿一年,工時長、三餐不正常,下班後經常以麻辣鍋、炸雞當宵夜紓壓,近來經常腹瀉,嚴重時甚至長達一周,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台灣乳酸菌協會榮譽理事長蔡英傑表示,壓力加上高脂飲食習慣,會趕走腸道內的好菌,長時間累積下來,恐會引發直腸潰瘍、克隆氏...

閱讀詳情 »

現在很多人低頭看手機,或者坐姿不正,很容易肩酸背痛。網上看到一則日本新聞,說只要10秒鐘就可以解除肩頸酸痛僵硬的問題,而且需要工具只是一條毛巾,神奇吧。具體操作是這樣的:1. 躺在床上,將一條毛巾放入肩膀下。2. 另一邊的手按壓在敷毛巾那側的肩膀上。   3. 敷毛巾那側的手保持彎曲向上4...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