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頭皮毛孔比臉部毛孔大? 頭皮養護關鍵報你知

頭皮毛孔比臉部毛孔大? 頭皮養護關鍵報你知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空氣潮濕,再加上騎車族眾多,頭髮很容易附著髒東西;雖然每個人都期望自己的頭髮烏黑亮麗,但並非都能如願。頭髮問題除了日曬雨淋和吹染整燙之外,也有一部份原因是洗髮產品使用不當所造成。如果使用不適合的洗髮產品,除了可能會讓頭皮受到傷害,也可能造成頭髮毛燥、失去光澤。至於應該要如何養護頭皮,使秀髮具有光澤且柔順,其實有方可循。

造成頭髮沒有光澤與分叉的原因有哪些?

皮膚科醫師陳姿秀表示,頭髮的結構由外層到中間可大致分為毛表皮、皮質、髓質三大層,毛幹由毛囊底部向外生長,正常的毛幹表面有平整排列的角質蛋白,如果因為先天或後天的傷害影響原來的排列,毛幹就會失去光澤、形成各種分叉。

頭皮毛孔比臉部毛孔大?是否頭皮毛孔較不易阻塞?

陳姿秀醫師指出,毛孔是毛囊在皮膚表面的開口,正常頭皮的毛髮約有8-9成屬於成熟期毛髮,直徑通常大於60μm,而臉部的毛髮除了睫毛、眉毛和鬍子之外,多屬於幼年期毛髮,直徑通常小於30μm;若以毛髮直徑來評估毛囊大小,成熟期毛髮的毛囊可以大於幼年期毛髮的毛囊,故推論大多數正常頭皮的毛孔可能大於臉部非睫毛、眉毛、鬍子部位以外的毛孔,但毛孔大小與是否容易阻塞並無絕對正相關。無論頭皮及臉部的毛孔大或小,選擇適合的清潔方式就可以減少毛孔阻塞的機會。

為何要使用無矽靈成分洗髮產品?

矽靈(dimethicone)為人工合成油性質,屬於矽氧聚合物,為雙效合一洗髮精的主要成分之一,結構穩定、無毒、不揮發。若一般民眾想要滋養頭髮兼顧保養頭皮,可選用百分之百植物萃取成分洗髮產品,例如含有海葡萄、檸檬等成分洗髮產品,雖然不含矽靈,但卻仍然可以活絡頭皮與髮根。

陳姿秀醫師表示,很多人會因為方便選擇含矽靈洗護雙效合一的產品,但敏感性頭皮的人,可能會因為此類成分接觸頭皮而感到刺激。所以一般頭皮使用無矽靈的洗髮產品即可,不必特別選用添加矽靈的雙效合一洗髮精,尤其是油性頭皮,使用無矽靈產品較不易使頭髮扁塌。

頭皮養護關鍵是什麼?

陳姿秀醫師指出,洗頭時的重點是清潔頭皮,不需過度大力搓揉或拉扯頭髮,避免生長期頭髮提早被扯落。盡可能選擇不具刺激性、配分單純的洗髮產品,也不必額外添加潤髮成分。至於潤髮產品建議只用在髮幹,避免接觸頭皮後造成刺激或油膩感,特別是敏感性頭皮、油性頭皮、易有頭皮屑、濕疹、頭皮乾癬或頭皮毛囊炎的消費者更要注意這點。

天然洗髮產品的成分?

市面上有些標榜百分之百植物萃取成分、不含矽靈的天然洗髮產品,含有海葡萄、天然水解蛋白、維他命原B5、橄欖油、紅石榴、蘆薈、山茶花油、檸檬等成分,可以活絡頭皮、柔順髮根。陳姿秀醫師表示,在門診偶可見到病人使用含過量人工香精、防腐劑的洗髮產品發生接觸性皮膚炎或蕁麻疹的情況。對於不想接觸太多化學合成物質的消費者,可以選用不含過多防腐劑(例如paraben、MI、MCI)、人工合成香料或矽靈的天然洗髮產品,但仍需注意這些產品中的成分是否適合自己的膚質,避免過敏或刺激。除了選擇適當洗髮產品,建議民眾配合正常作息,減少多餘的外因性傷害(例如風吹日曬和過度吹染整燙),才能讓頭皮更健康,保有健康髮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607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罹患漸凍症的朱老師坐在輪椅上,開心地打招呼,看得出他講話有點吃力,嘴部肌肉正在退化,接著,他打開電腦,喇叭傳出「你好」兩個字,這是朱老師的合成聲音,除此之外,他也將能使用腦波儀,不需動用身體任何肌肉,透過腦波意念,便能和外界溝通!協助漸凍人表達 新科技提升對外溝通效率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位85歲阿公,住在鄉下從事自耕農,平時偶爾小病會去診所就醫,和家人一起居住、生活可以自理,平時還會騎腳踏車四處走,最近因為食慾不好、睡不著、解尿解不順且活動力下降,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就醫,在急診時開始有精神混亂的狀況,醫師診斷為「急性譫妄症」。跨領域團隊合作 協助譫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46歲徐姓婦人因五十肩症狀,手無法上舉、穿脫衣服疼痛,甚至連睡覺時,肩膀也痛的無法入睡,造成長期睡眠品質不佳,白天精神不濟。近期在友人介紹下,在羅東博愛醫院接受血管內微栓塞疼痛治療,終於擺脫疼痛,恢復睡眠品質與神清氣爽。五十肩初期肩膀痛 最終導致活動受限羅東博愛醫院放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你也有睡前喝一杯紅酒的習慣嗎?雖多數人認為可幫助睡眠,甚至有研究指出適度酒精可降低失智風險,但根據民國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過去一年飲酒率,曾飲酒的比率接近一半,其中又在18至29歲及30至39歲有增加趨勢。臺中榮總嘉義分院身心科顏士昕醫師指出,雖飲酒行為和酒癮...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