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10名青少年有3人喝過酒!18歲前飲酒 精神疾病風險增

10名青少年有3人喝過酒!18歲前飲酒 精神疾病風險增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未滿18歲的青少年飲酒,可能喝出成癮症,精神相關疾病的風險暴增!在2016年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中,有6.8%的男性及2.2%的女性死亡可被歸因為飲酒所造成的傷害,對青少年的傷害更加嚴重。同一研究中也有統計,高達7%的失能校正人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 DALY,衡量整體疾病負擔的方法)和酒精濫用有關。

放眼全球,酒精也是青少年最廣泛使用的成癮性物質,全球15至19歲的青少年中,在過去一年內曾經飲酒的比例高達34%。拉回國內,2017年國健署的統計中,12到17歲的青少年為27.3%,估計有41.5萬位青少年曾喝過酒。上述數據揭示著青少年飲酒為不容忽視的重要公衛議題。


研究:青少年接觸酒精 成癮風險升高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宛臻說,成癮疾患多始於青少年及成人早期,且研究顯示:年紀愈小時,接觸成癮物質,日後發展為成癮疾患之風險也愈高。14歲前即開始飲酒者,有高達15%日後會發展為酒精使用疾患,相較於21歲後才接觸酒精者,僅2%發展為酒精使用疾患。著名的「進階理論」(Gateway Theory)描繪的青少年物質濫用原型中,多數青少年從合法物質(如菸、酒)開始,逐步進展到非法藥物使用。青少年飲酒行為時常只是冰山一角,在海平面下埋藏更多是不可見的隱憂。


青少年為何飲酒? 受父母影響最大


青少年飲酒行為和環境因素密不可分,媒體廣告、國家政策管制至家庭、同儕皆有影響;以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飲酒影響最大。父母飲酒造成青少年飲酒背後的成因極其複雜,除了遺傳因素外,父母飲酒也會讓孩子較易暴露在家暴、疏於管教、父母經濟狀況不穩定等兒時逆境(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中,而已有許多研究發現兒時逆境和成癮疾患的顯著關聯性。 此外,媒體廣告及周邊環境之影響亦不容忽視,例如陽明大學陳娟瑜教授團隊的研究結果發現,電視酒精廣告會增加2.6倍的青少年飲酒風險,而便利商店的密度和學生飲酒亦有顯著相關性。


青少年經常「狂飲」 增加猝死風險


李宛臻指出,青少年為腦部關鍵發育期,飲酒會顯著影響腦部發展及認知功能,亦會嚴重影響青少年學業成就、社會角色轉型等重要人生歷程。此外,青少年飲酒者有高比例合併其他精神科疾病,常見如品行疾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及憂鬱症等,亦和自傷行為及暴力風險具顯著相關。青少年飲酒更是造成青少年非自然死亡(如交通事故)主要原因之一。相較於成年飲酒者,青少年飲酒者的模式常為「狂飲」(binge drinking),即在短時間內喝下大量酒精,此模式更讓青少年因飲酒過量猝死或意外傷亡風險大增。


如發現孩子過早飲酒 可前往青少年精神科求助


青少年使用酒精的時間大多不長,故此階段也是治療黃金期,篩檢及早期介入對於減少日後成癮風險至關重要。依據美國國家酒精濫用與酒癮研究院發表之指引,可依據青少年的年紀及過去一年內使用酒精的天數做簡易風險區分,若為高風險個案應立即介入並盡早轉介專業人員評估及治療,以下列舉高風險個案:

 

▸11歲以下:若曾接觸酒精即為高風險。

▸11至14歲:若過去1年中接觸酒精天數達5天以上為高風險。

▸16至18歲:若過去1年中接觸酒精天數達12天(16歲)、24天(17歲)或52天(18歲)以上為高風險。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建置完整的藥癮醫療示範中心,致力於青少年酒精及藥物成癮的治療,若自己的孩子或身邊的青少年有上述狀況,可至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進一步評估其治療需求。


❤【NOW健康】關心您: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未成年請勿飲酒,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更多NOW健康報導
▸視網膜剝離比想像中常見 200度超廣角眼底照相揪病灶
▸男大生騎單車滑倒撞斷門牙 即拔即種植牙不讓缺牙漏風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一名46歲男性是汽車維修員,每日長時間蹲至車底、雙手高舉手持工具作業,從學徒開始偶有工作後疼痛感,貼痠痛藥布後持續工作,右肩已疼痛多年。某次工作後,肩部嚴重疼痛無法施力,確診為旋轉肌袖破裂,經關節鏡手術治療,術後轉介至職業醫學科評估,判定旋轉肌袖破裂為職業相關。長期反覆手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過往看病時,若遇上健保專屬讀卡機故障,不僅醫療人員緊張,就連看診速度也跟著卡關。有鑑於此,中央健保署除將專屬讀卡機改為一般型讀卡機外,並將安全模組卡雲端虛擬化,醫師在讀取、寫入或更新保險對象的健保卡等程序會更加快速,也可減少民眾就醫等待的時間。一般型讀卡機省成本又快速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有位王先生在兩年前罹患鼻腔與鼻竇腫瘤,龐大腫瘤侵犯左邊眼眶,且因緊貼左眼而如「熊貓」眼一般。他的左側鼻樑腫脹突起,造成臉部變形,幾乎無法辨識外觀,彷彿變了一個人。所幸經由化學、放射治療,再經外科手術,目前復原良好,不但已沒有發現殘餘腫瘤,臉部外觀也完全恢復正常。臉腫脹到...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隨著社群軟體日益興盛,無遠弗屆的網路世界,讓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受限制,因而容易產生心靈相通的感覺,但沉浸於網路交友的歡愉時,也需要小心隱藏於其中的危機!七成青少年看過色情媒體 社群安全莫忽視國民健康署表示,隨著網路媒體快速發展,青少年藉由社群網路交友的機率大增,亦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