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15歲國中生打嗝打不停 竟已「胃食道逆流」纏身甩不掉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打嗝打不停,講話還開始「燒聲(沙啞)」,當心全都可能是胃食道逆流找上門了!門診就有一名年僅15歲國中生,近來出現早上容易打嗝的症狀,還吞嚥困難、想吐,不太有食慾,吃了胃藥後症狀仍持續,家長擔心不已,帶著求診,胃鏡檢查發現已經是輕微食道炎及胃食道逆流了。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表示,胃食道逆流常見打嗝、吞嚥困難、喉嚨有異物感、火燒心等症狀,好發於年輕女性,千萬別輕忽。

胃鏡檢查明明沒問題,為什麼還是會胃食道逆流?邱展賢說,大多數胃食道逆流症狀患者,胃鏡檢查都正常,未看到食道發炎或賁門鬆弛症狀。不過,臨床觀察,胃食道逆流症狀患者即使胃鏡未發現異常,透過藥物治療仍然可以改善。

邱展賢指出,食道兩端括約肌,分別連結咽喉與胃,當食物通過時才會開啟,如果食道功能異常,也會有逆流的症狀。而食道功能正常與否,需要食道黏膜的健康、食道蠕動協調及賁門括約肌控制的配合。

如果食道黏膜處於發炎或黏膜神經敏感,患者就容易對食物過度敏感引起不舒服,如悶痛、火燒心;食道蠕動異常問題,則易有喉嚨卡卡、異物感、吞嚥不易的症狀;下食道括約肌異常鬆弛,易引起打嗝,吃進的食物容易卡住,不易吞下去。

邱展賢強調,胃食道逆流不要忍!這些異常症狀會造成不同程度的食道逆流,症狀不易區分,需詳盡了解病史及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選擇適當藥物來治療。值得注意的是,食道功能異常多與情緒壓力有關,當忙碌或壓力大,症狀又會出現,因此許多人習以為常,以為忍一下不適感就好,卻輕忽長期胃食道逆流可能帶來食道潰瘍、食道癌的風險。

醫師提醒,胃食道逆流反覆發生,與壓力、生活飲食習慣有關,改善胃食道逆流,除了配合醫師治療外,生活習慣及飲食控制也是相當重要,適當運動,調解壓力,注意體重控制,進食速度不要太快,咖啡、甜食、菸酒和刺激性的食物要盡量避免,若持續發生胃食道逆流症狀,建議找尋專科醫師治療,避免症狀惡化延誤治療時機。

照片來源:書田診所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確診女遭實驗鼠咬、自行就醫沒報 中研院SOP呢?陳時中要求10天內交報告

雙北民眾注意!中研院確診女8天足跡全公開 去過的人要健康監測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電大樓爆發群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9)日下午證實最近發病懷孕婦女的親密接觸者同住家人中又有一名幼兒確診,目前正在疫調中,還沒列案號,但相關幼兒園已經停課、進行清潔消毒,幼兒園內13名師生列居家隔離。 台電大樓不同樓層(7樓及8樓)已經有3例確診,...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現代人腸胃問題不少,很多人常有胃謅謅(胃悶)、脹氣情形,或者擔心吃西藥會傷胃,變成不少人吃飯、吃藥都得配胃藥,但常吃胃藥到底有沒有副作用?食藥署就在食藥闢謠專區特別提醒,若長期服用胃藥,可能會改變腸胃道的酸鹼值,使得腸胃道菌叢生長失衡,增加感染風險。 食藥署表示,胃藥...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疫情期間宅在家,長時間久坐不動,有一個族群最得當心「坐」出危機!國健署今(19)日發表調查結果示警,台灣中壯年人口每10人就有3.6人有代謝症候群,且高達近5成「腰」過粗,如果防疫期間又輕忽生活習慣,最壞下場就是慢性疾病一口氣通通找上門。 根據2020年國人死因統計結...

閱讀詳情 »

【記者 高鐿玲/台北 報導】 經過在家工作的日子後,警覺自己肚皮上的脂肪比事業線還大時,才發現該長的地方沒長,反而被誤會是不是有了的窘境;左岸醫美診所醫師團隊表示,可用抽脂快速讓你的曲線找回來外,也可運用自體脂肪隆乳,採用自己腰、腹、臀、腿等脂肪較豐厚的部位,能減少身體對於異物感的排斥現象,胸型也...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