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COVID-19傳染力較SARS強 無症狀感染者增防疫困難

COVID-19傳染力較SARS強 無症狀感染者增防疫困難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全球COVID-19(武漢肺炎)死亡人數不斷攀升,台灣也出現第1例死亡個案。同時更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國內已出現2例無症狀感染者。對此,台灣大學副校長、衛福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台北區指揮官張上淳表示,陸續出現無症狀感染者,難以繼續圍堵,此時,減災就變成必要政策,盡量將傷害減到最低

 

張上淳分析,COVID-19屬於演化成功的病毒,與SARS相較,傳染力更強,且更為聰明,分析這22名確定個案病程,有些發燒表現不明顯,只有稍微高燒一下下,隨即退燒,但此時仍有肺炎症狀

 

張上淳說,國內COVID-19第9例個案的先生(第10案)剛開始並未被偵測到異常,讓防疫人員相當擔心,從臨床來看,患者不會同時出現發燒及呼吸道症狀,甚至只出現咳嗽、流鼻水等輕症,也可能將病毒傳給別人

 

此外,在香港轉機至義大利旅遊的1家4口感染案例中,最晚被確診的是小兒子,在毫無症狀的情況下,也驗出新冠病毒,而大兒子也只有輕微咳嗽。

 

至於台灣首例COVID-19死亡病患則為61歲白牌計程車司機(第19例),本身患有B型肝炎及糖尿病,無出國旅遊史,也非已知確診案例密切接觸者,1月27日出現咳嗽症狀,2月3日則因呼吸急就醫。追查第19例患者通訊與影像資料發現,目前傳染原鎖定1名浙江台商,但病毒測試陰性。

 

醫院收治後,第一時間被確診為肺炎,收治負壓加護隔離病房,直至2月15日才確診為COVID-19,當日晚間因肺炎合併敗血症死亡,從開始咳嗽至發病死亡,短短20天。

 

至於第20個確定個案約50多歲,為死者的弟弟,並無症狀,身體也沒有異樣,但因屬於親密接觸者,院方進行採檢,檢查證實確診,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

 

臨床顯示,許多感染者在沒有任何治療的情況下,就已退燒。有些感染者被懷疑為流感個案,服用「克流感」之後,也退燒,而目前防疫重點為發燒篩檢,因此,很容易造成防疫上的漏洞。

 

張上淳強調,出現2名無症狀感染者,應該擴大篩檢及通報條件。為此,指揮中心16日宣布監測原則,條件如下:

 

(1)14天內有國外旅遊史(包含新加坡、泰國及日本及其他國家)。

 

(2)或曾接觸來自國外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人士接觸史,且醫師高度懷疑COVID-19感染之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個案。

 

(3)發燒/呼吸道症狀群聚現象者。

 

(4)「抗生素治療3日未好轉且無明確病因」。

 

(5)「群聚事件個案」。

 

(6)「醫護人員」肺炎個案。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衛福部食藥署署長吳秀梅於5月30日說,已經與藥廠吉立亞訂購1千人次(約6千劑)瑞德西韋,計畫7月底到貨,今(3)日媒體驚爆已經8月台灣卻1劑都沒拿到,國內僅剩臨床實驗時留下的328劑,換算約僅夠54名重症患者使用。食藥署對此回應,積極與吉立亞台灣分公司聯繫,爭取到藥品...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46歲簡先生,右下顎第一、二大臼齒曾經根管治療過,且製做假牙,多年後卻出現牙齦腫痛並長牙胞,經檢查發現由於原先根管鈣化,造成前次治療時發生牙根穿孔,使得細菌仍殘留在根管內,因而安排做顯微根管治療並修復破孔。牙齒因蛀牙、外傷或牙周病導致牙髓感染與牙髓組織生病時,進行根管治...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大多數人對高血壓保有警覺心,深怕得到中風或心臟病,然而極少有病人知道心跳快慢對於健康其實是有影響的。在早年的醫學期刊中曾有報導,哺乳類的壽命和心跳快慢成反比,這些動物一生心跳總數大約10億下,如果心跳越快,壽命就越短。心跳對人類的影響雖不像對一般哺乳類動物這麼明顯,但...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外電報導】適度運動可以保護大腦,還能預防阿滋海默症。德克薩斯大學西南研究中心的神經科學家的研究團隊發現,相較伸展運動,有氧運動更能有效減緩海馬體的收縮,增加大腦前扣帶迴皮質和海馬體的血流量,這對於改善高風險的阿滋海默症有著重大意義。德克薩斯大學西南研究中心的神經科學家Thom...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