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COVID-19傳染力較SARS強 無症狀感染者增防疫困難

COVID-19傳染力較SARS強 無症狀感染者增防疫困難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全球COVID-19(武漢肺炎)死亡人數不斷攀升,台灣也出現第1例死亡個案。同時更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國內已出現2例無症狀感染者。對此,台灣大學副校長、衛福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台北區指揮官張上淳表示,陸續出現無症狀感染者,難以繼續圍堵,此時,減災就變成必要政策,盡量將傷害減到最低

 

張上淳分析,COVID-19屬於演化成功的病毒,與SARS相較,傳染力更強,且更為聰明,分析這22名確定個案病程,有些發燒表現不明顯,只有稍微高燒一下下,隨即退燒,但此時仍有肺炎症狀

 

張上淳說,國內COVID-19第9例個案的先生(第10案)剛開始並未被偵測到異常,讓防疫人員相當擔心,從臨床來看,患者不會同時出現發燒及呼吸道症狀,甚至只出現咳嗽、流鼻水等輕症,也可能將病毒傳給別人

 

此外,在香港轉機至義大利旅遊的1家4口感染案例中,最晚被確診的是小兒子,在毫無症狀的情況下,也驗出新冠病毒,而大兒子也只有輕微咳嗽。

 

至於台灣首例COVID-19死亡病患則為61歲白牌計程車司機(第19例),本身患有B型肝炎及糖尿病,無出國旅遊史,也非已知確診案例密切接觸者,1月27日出現咳嗽症狀,2月3日則因呼吸急就醫。追查第19例患者通訊與影像資料發現,目前傳染原鎖定1名浙江台商,但病毒測試陰性。

 

醫院收治後,第一時間被確診為肺炎,收治負壓加護隔離病房,直至2月15日才確診為COVID-19,當日晚間因肺炎合併敗血症死亡,從開始咳嗽至發病死亡,短短20天。

 

至於第20個確定個案約50多歲,為死者的弟弟,並無症狀,身體也沒有異樣,但因屬於親密接觸者,院方進行採檢,檢查證實確診,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

 

臨床顯示,許多感染者在沒有任何治療的情況下,就已退燒。有些感染者被懷疑為流感個案,服用「克流感」之後,也退燒,而目前防疫重點為發燒篩檢,因此,很容易造成防疫上的漏洞。

 

張上淳強調,出現2名無症狀感染者,應該擴大篩檢及通報條件。為此,指揮中心16日宣布監測原則,條件如下:

 

(1)14天內有國外旅遊史(包含新加坡、泰國及日本及其他國家)。

 

(2)或曾接觸來自國外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人士接觸史,且醫師高度懷疑COVID-19感染之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個案。

 

(3)發燒/呼吸道症狀群聚現象者。

 

(4)「抗生素治療3日未好轉且無明確病因」。

 

(5)「群聚事件個案」。

 

(6)「醫護人員」肺炎個案。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若有腎癌家族史 罹患機率高4倍台灣罹患腎臟癌人數逐年增長,每10萬人中約有1人罹患腎臟癌,好發於60到65歲成年人,其中最常見的種類為腎細胞癌。腎癌危險因子包括抽菸、肥胖、高血壓、遺傳疾病等,若是有家族病史,更可能有高於常人4倍的疾病發生率。台灣泌尿科醫學會蒲永孝理事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眼要能讓對方抓住目光焦點,除了有雙神采大眼,於全臉位置正中間的鼻部亦是能讓目光聚焦的重點部位,可充分展現一個人外表所呈現出來的氣質與個性之特徵。因此,鼻部整型也就讓想要改變外表、提升顏值的人,列為首要調整部位。然而,好看的鼻子沒有一定的鼻形範本,更沒有高度、挺度標準,...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晚期腸癌佔2成 目標延長存活、降惡化風險大腸癌連續11年高居台灣癌症發生率第一名,兩成患者屬於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治療目標是延長存活期,降低惡化風險,治療方式還需視病人體力而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王輝明副主任指出,可判斷病人體力當下能否自理生活,比如到百貨公司購物...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臺南市因城鄉差距大,醫療資源不均,37個行政區中,其中就有5個轄區內1家牙醫診所都沒有,居民欲看牙醫需舟車勞頓,十分不便。為讓偏鄉居民也能就近就診,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打造一輛口腔保健巡迴車,自107年7月2日啟動以來,巡迴醫療於偏鄉、醫療資源不足區,深獲當地居民好評和歡迎...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