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台灣老化的速度世界第一!」全台高齡照護收費總精算 你付得起老後這本帳?

走在公園裡,常見外勞推著坐在輪椅上曬太陽的老人,全台有近20萬的外籍看護工,但若外勞輸出國減少或取消這20萬名額,龐大的照護問題將落在誰身上?

長照領域需要龐大的財源與人力,現今看來仍短缺。但台灣變老的速度太快了,長照議題不能只靠政府,每個人都應正視自己的老後生活規畫。

文/張嘉伶、洪綾襄

不敢想像這麼孝順的媳婦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情!」2016年1月26日,各大報都刊登一則震撼的新聞《全台最孝順媳婦,悶死公公再尋短》,鄰居不敢相信這位一直照顧阿嬤和婆婆直到過世的媳婦,會做出這種事;她的公公3年前被檢查出罹患肝癌,長媳的她,白天當看護工,中午要趕回家準備午餐給公公吃,晚間還得繼續照顧,工作、家庭兩頭燒長達10年。

台灣短短7年火速崩老
長照政策牛步化 你該怎麼辦? 

「台灣老化的速度世界第一!」全台高齡照護收費總精算 你付得起老後這本帳?

如果這位媳婦有幫手,讓她有喘息空間,而非擔子都落在她身上,悲劇可能不會發生。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陳景寧痛批,這根本就是中央、地方政府「牛步化長照政策殺人」,再不關切這問題,類似悲劇恐將一再上演!

「台灣老化的速度世界第一!」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指出,台灣老人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將從2018年的14.6%,至2025年跳升到20.1%,短短7年就從高齡社會邁入超高齡社會。今年,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數量超過14歲以下的人口數量,首度交叉翻轉,台灣人口結構已出現變化,老人壽命延長,加上少子化影響,老人照護問題將愈來愈嚴重。

目前,台灣2300萬人中,約12%、276萬名老人,這其中又有16.5%、約46萬人屬於失能或失智;有4萬人住在養護機構,近4萬人住在護理之家,高達近20萬人聘請外籍看護工,剩下17萬老人,幸運的有家人照顧,但如前述新聞情況,拖垮照顧者,最慘的根本乏人照顧。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外勞輸出國若減少或取消名額,這20萬的龐大照護缺口,將落在誰身上?

為新任總統蔡英文規畫長照政策的林萬億表示,除了獨居老人,每個家庭裡通常有一個主要照護者,公共資源必須去支持這個人,給予喘息服務和照護訓練,像德國還給予照顧者津貼。

事實上,依照老人不同情況,所需照護也不同;一般可分成居家式、社區式、機構式三種。例如,有些只須專業人士去做居家服務,陪伴、送餐、做復健、協助老人翻身、餵餐、定時吃藥等,以維持老人健康。另外還有到宅醫護,林萬億表示,歐、美、日等先進國家還有醫師往診,目的就是盡量不要讓老人住院,「老人不是病人,他只是衰老的人,有時只要量量血壓、定期照顧一些慢性病。」

如有更進一步需求,社區式的照護也是不錯的選擇;例如日間照顧就像過去把小孩送到托兒所、現在則把老人送到托老所,讓老人有人陪伴、照顧,還有事可做,也多了社交生活,家人可得到喘息機會,收費又比送往全天候的養護機構便宜。最後一端才是機構的住宿型照顧,通常是失能、須插管的老人,家庭無能力專職照顧者,才送到這類養護機構…

 

【相關報導】

科技智慧宅好變通 打造老年人宜居生活空間

申請外籍看護完全教戰 搞懂聘雇管道 善用政府資訊

 

本文出處;更多精采內容請上《財訊雙週刊》官方網站;《財訊雙週刊》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依據全球過去200多個研究為根基所做的研究顯示,經常性飲用咖啡的人較不容易罹患糖尿病、心臟病、失智症和某些癌症。 科學家們表示,每天習慣喝3至4杯咖啡的人,通常健康問題較少,甚至可以看到身體因此而獲得一些改善與好處 ; 此外,相較於那些拒絕飲用咖啡的人,每天喝3至4杯...

閱讀詳情 »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琪拉編譯 他們的生活在外人眼中光鮮亮麗。但事實上卻非如此,可憐的這些經常得搭飛機往返各處的商務客。 美國許多醫師協會,包括疾病防治中心表示他們經常聽到許多經常旅行者的健康問題,包括失眠、體重增加、病毒感染等等。因此他們認為研究者應該更花時間研究這些經常搭機的商務客的健康狀況,無論...

閱讀詳情 »

狹臍帶血、基因骨髓資料庫之利 再生醫學打造產業新星 文.吳欣穎 「活到老,要如何活得健康?」是高齡化社會裡最夯的議題,為了讓疾病、外傷和老化所造成的受損人體細胞、組織或器官,逐漸恢復正常,醫療領域致力推展新興產業─再生醫學,希望透過「自體」或「異體(他人)」細胞培養、移植,替民眾帶來更尖端、便利的醫...

閱讀詳情 »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田春慧  面對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數醫生只能緩解其症狀。但是,2型糖尿病是可以從根本上減輕的,只是需要患者大幅度減輕體重并一直保持下去。 2型糖尿病是一種蔓延性疾病,會引起心臟病、神經損傷、腎臟疾病和失明。其實2型糖尿病是有可能緩解的。胰腺可以再次開始製造胰島素(胰島素是一種...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