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大腸癌】合併標靶藥物治療 提升晚期腸癌存活率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台灣大腸直腸癌罹癌人數每年遽增,目前治療方式採以「個人化醫療」及依照病患情況「量身訂做」,透過手術、放射線、化學及標靶藥物等,可提升存活期;其中,手術較能降低對病患傷害、術後恢復最快,以及免疫力抑制最低的低侵襲性微創手術,隨著新藥問世和達文西機器手臂發展,可提升手術治療的效果。

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說明,第1-3期的大腸直腸癌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除將腫瘤所在腸管切除外,還要視病患情況及醫師判斷廓清淋巴結。術後是否接受輔助性化療,需根據腫瘤的病理分期,第3期一定要接受化療;第2期視情況而定,高危險群的病患才建議做輔助性化療。

台灣大腸直腸癌病患約有1/4首次診斷確診就屬大腸直腸癌第4期,腫瘤已轉移至其他器官,最常見為肝臟與肺臟,無法單以手術根除性治療,需配合外科、腫瘤科、放射腫瘤科等多科醫師診療,輔以化療與標靶藥物,妥善使用可提升病患生活品質和有效提升存活期。化學及標靶治療有時是在術前實施,先使腫瘤縮小後再手術,有些則是術後進行,視醫師判斷和病患狀況而定。

梁金銅主任解釋,標靶治療是運用高科技分子生物醫學,找出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的不同,針對癌細胞特異標靶,阻斷癌細胞成長,較無傳統化療的副作用。標靶藥物合併傳統化療可縮小腫瘤,幫助病患有機會進行根除式切除,並有助於延長整體存活。

目前針對大腸直腸癌第1線標靶治療,健保局已通過給付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單株抗體

Cetuximab及血管生長因子單株抗體Bevacizumab兩種標靶藥物。Cetuximab直接作用在腫瘤細胞上,有生物標記KRAS

基因可預測是否有效,副作用是皮膚及輸注反應,可經由預防性藥物達到有效控制;而Bevacizumab經由改變血管特性而達到抑制腫瘤生長環境,副作用是胃腸穿孔、外科手術和傷口癒合的併發症及出血,現階段無法事先預防,因此,病患若治療後需進行手術,需小心時間點的選擇。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0000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1位58歲女性是B型肝炎帶原者,曾服用降血脂藥物出現輕微肝功能異常,停藥後回復正常。近期再次服用降血脂藥物及因風濕性關節炎服用免疫治療藥物3個月,常噁心想吐、疲倦而就醫,檢查發現肝功能嚴重異常,診斷為B型肝炎急性發作。經抗病毒藥物治療,6個月後肝功能恢復正常。免疫抑制藥物、...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角膜為光線進入眼睛的第1個構造,光線透過角膜和水晶體折射,會聚焦在視網膜上形成影像,角膜健康對良好視力非常重要。因角膜疾病造成的失明為失明原因第4位,全球因角膜疾病需要接受角膜移植來恢復視力的約有1000萬人,但全球每年角膜移植數量僅約10萬人,仍有許多人正等待接受角膜移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鮮乳是乳品中最方便的食物來源,也是補充鈣質的良好飲品,幫助孩童維持骨骼正常發育。若長期鈣質攝取不足,恐影響身高發育。然而調查結果顯示,不僅近8成5孩童鮮乳每天喝不到不夠,其中4成孩童1天喝不到1次鮮乳,更有近1成整周都沒喝鮮乳。鮮乳喝較少的孩童,比鮮乳喝較多者矮近3公分。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啪~好痛!好不容易擺脫長期受新陳代謝紊亂病情困擾的德國球星格策,近期才剛重回球場,卻因右腳踝關節韌帶撕裂,需傷休六週的時間,才能再度復賽,令球迷相當擔憂。雖然,韌帶受傷是叱吒風雲的運動員的噩夢,但它卻可能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因此,千萬別輕忽它所帶來的傷害!韌帶受傷分三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