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不用全組換掉 機器人關節置換術有解

不用全組換掉 機器人關節置換術有解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據統計,國內高達8成的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患者,只需要更換部分關節,但由於失敗率較高,絕大多數只好犧牲整組膝關節,或寧願吃止痛藥,也不願意手術治療;如今,透過搭配影像導航的機器人關節置換術,可精準磨除受損的關節組織,保留韌帶、神經,失敗率僅0.4%以下,可說是患者的一大福音。

中山醫院骨科醫師吳濬哲指出,國內一年約有2萬5000人接受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但約有6成6至8成的患者只需要更換部分關節,就能擺脫疼痛,但礙於部分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困難度較高、失敗率達3成以上,醫師都會建議患者,選擇手術成功率較高的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傳統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利用電鋸切除整個膝蓋,必須完全依賴醫師的技術及經驗,包括脛骨、內外側關節、髕骨、兩條韌帶及周圍神經等一併除去,不論組織好壞都無法保留,再裝上人工關節,藉由人工關節及股骨間的摩擦,維持膝蓋正常活動。

吳濬哲醫師強調,接受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膝蓋破壞程度大,傷口長達12公分以上,病患術後必須住院1個星期,復健時間至少需要3個月以上,才能重新適應、正常走路,但多數患者仍會感覺膝蓋卡卡,關節靈活度、神經反射動作都明顯降低,就是因為膝蓋缺少了韌帶及周圍神經組織。

透過機器人關節置換術,則可保留好的關節股骨、韌帶及周圍神經組織,大幅減輕膝蓋破壞程度。吳濬哲醫師解釋,術前患者須接受電腦斷層解析,利用3D立體動態模擬,術中利用影像導航系統,計算需要磨除的程度,精準磨除受損的組織,避開韌帶及周圍神經組織,誤差不超過1mm,失敗率降低至0.4%以下。

「機器人關節置換術,有如客製化的人工膝關節置換。」吳濬哲醫師強調,機器人關節置換術更換部分人工膝關節,可大幅減輕膝蓋破壞程度、病患痛苦,以及縮短復健時間,完全保留韌帶及周圍神經組織,術後患者可以快速恢復活動功能,可稱為人性化更換人工關節術。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1815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整理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從今(22)日開始,進入健身房需要出示接種3劑疫苗的證明。指揮中心解釋,因接種疫苗後可不戴口罩運動,且健身房屬於可接觸大量不特定人士的場域,因此提出限制。但細節為何,如何提出證明?對此教育部體育署製作QA,詳細說明其規定。 ▲指揮中心日前宣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許多選手的肩膀、手肘因長期使用而受傷;再加上有時須頻繁跑跳,選手的膝蓋、腳踝也相對容易受傷。為了讓運動選手能夠擁有最好的體態,迎接每一場的訓練、比賽,臺北醫學大學新國民醫院復健科李育豪醫師受邀至中大壢中進行運動傷害防護醫療教育。 傷害急性期 控制不適症狀為主 李育豪醫師...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C先生對工作非常投入,雖然壓力很大,但正值壯年的他並不以為意,沒想到,未滿40歲的他,卻突然中風了。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李政鴻醫師回憶,C先生當時是因感到手腳無力,所以趕緊就醫,確診為栓塞性中風。經詳細檢查後,發現他有心房顫動,而且還有卵圓孔未關閉的狀況。 心房顫動...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今(4/22)本土個案新增3766例,與昨日近三千的病例數相比,約增加26%;境外移入數則有93例,包含落地採檢83例及10例居家檢疫採檢。而今日新增之本土個案中,中症患者有11人,以80歲以上長者居多,且半數無接種過任何新冠疫苗;重症患者則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