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乳腺癌! 中年女性如何早期自檢?(極重要!女性一定要看!)

乳腺癌! 中年女性如何早期自檢?(極重要!女性一定要看!)
全世界每年約有120萬的婦女患乳腺癌,每年死於乳腺癌的有50萬人。我國是乳腺癌發病率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且有年輕化的趨向,四五十歲的中年女性是乳腺癌的高發人群。為此,腫瘤專家呼籲:中年女性要全面瞭解乳腺癌的相關知識,注重健康檢查,遠離乳腺癌危害。乳腺癌的發病率在世界範圍處於上升趨勢,乳腺癌跟人體內的雌性激素有關。乳腺癌的發病,與患者的遺傳基因、生活習慣、常用食物、生育狀況等緊密相關。我國乳腺癌的發病特點是,近20年來發病率迅速上升,發病的高峰年齡是45-49歲,比西方國家提前10-15年。對乳腺增生不要過於恐慌,由於對乳腺癌高發病率的恐慌,不少女性對自己的乳腺增生表示擔憂。乳腺增生是育齡婦女發病率最高的疾病,表現為乳房週期性疼痛和腫塊乳腺增生。其實乳腺增生並不...


全世界每年約有120萬的婦女患乳腺癌,每年死於乳腺癌的有50萬人。我國是乳腺癌發病率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且有年輕化的趨向,四五十歲的中年女性是乳腺癌的高發人群。為此,腫瘤專家呼籲:中年女性要全面瞭解乳腺癌的相關知識,注重健康檢查,遠離乳腺癌危害。

乳腺癌的發病率在世界範圍處於上升趨勢

乳腺癌跟人體內的雌性激素有關。乳腺癌的發病,與患者的遺傳基因、生活習慣、常用食物、生育狀況等緊密相關。我國乳腺癌的發病特點是,近20年來發病率迅速上升,發病的高峰年齡是45-49歲,比西方國家提前10-15年。

對乳腺增生不要過於恐慌

由於對乳腺癌高發病率的恐慌,不少女性對自己的乳腺增生表示擔憂。乳腺增生是育齡婦女發病率最高的疾病,表現為乳房週期性疼痛和腫塊乳腺增生。

其實乳腺增生並不是真正的疾病,可能是受月經週期影響,或者是因為內分泌失調所致,是一種相對比較正常的生理現象。乳腺增生只是在上皮有高度增生及不典型增生時才有癌變的可能,良性病變跟乳腺癌是沒有任何關係的。

乳腺癌的治療方案應是多種手段的綜合性治療

乳腺癌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其病變不僅僅侷限於乳腺,乳腺腫瘤在其直徑不足1釐米時,就可以發生全身的轉移。但乳腺癌並不是一個不可治癒的疾病,越早發現治癒的希望越大,有一半以上的乳腺癌病人可以終身治癒。

在乳腺治療領域以前有很多的概念和誤區,現在新的科學和人文結合的概念中,已經有了早期的保乳手術、化療、內分泌治療、立體的放療以及更為精確的靶向治療。但治療乳腺癌手段的選擇主要取決於乳腺癌的具體情況,如病期、是原發還是復發性乳腺癌等因素,治療方案的確定應符合多種方法相結合的系統性綜合治療這一原則。

自檢與定期乳腺檢查相結合 早期發現乳腺癌

早期發現乳腺癌,乳腺可保留,不用做更多手術。西方國家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普遍開展了乳腺普查工作,所以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的乳腺癌死亡人數不斷下降。我國現在也開展了女性的乳腺癌普查工作,希望通過這個可以降低死亡率,同時提高生存質量。另外可以降低發病率,發現高危人群。但也要督促女性認識到自檢與定期做乳腺癌檢查的必要性。自檢可以做到早發現,防止晚期乳腺癌的出現。對成年女性來說,尤其是45歲以上的女性,每1~2年做一次正式的乳腺癌檢查,是非常必要的。月經正常的女性,月經來潮後的第3~5天是體檢的最佳時間,此時雌激素對乳腺影響最小,乳腺處於相對靜止階段,容易發現病變。

乳腺癌高危人群要提高警惕

乳腺癌高危人群包括:

以前患過乳腺癌或有良性乳腺腫瘤史的患者;有乳腺癌家族史的,若直系親屬中有一人以上患過乳腺癌,那麼本人患乳腺癌的可能性較大;

第一次妊娠年齡大於30歲的婦女以及從未生育過的婦女;

進食過多的動物脂肪,絕經後體重超重的婦女;患某些慢性乳腺疾病(如導管上皮不典型增生、乳頭狀瘤病等)的婦女;

月經初潮年齡在12歲之前,或停經在55歲之後的婦女;

長期應用雌激素以控制更年期症狀的婦女,在許多年後,乳腺癌發生的危險性增加;

一側乳腺癌患者,對側乳房生癌的機會比正常人高5-7倍。

對於這些人來說,一定要提高警惕,定期做體檢。

預防乳腺癌的發生,女性在生活中還要注意:多吃蔬菜、豆類和水果;減少高脂肪、高熱能量食物的攝入;定期做中等強度的體育鍛鍊;保持精神愉快,迅速排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

 文章來源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現代人常有頭痛症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廖祥琳表示,以中醫論治頭痛,不只考慮患者發作原因,緩解當下頭痛的不適感,也會進一步去追察病患的體質狀況,希望藉由體質調整,達到減少頭痛的嚴重程度及發作頻率。診斷與治療原則為先區分外感或內傷頭痛;廖祥琳指出,臨床上很常見頭痛發作...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黴菌原本就存在我們日常生活環境之中,藉由呼吸運動被吸入鼻腔並附著在黏膜,通常不會造成疾病,但這些寄生黴菌,在某些情形之下,也能從單純無害的寄生迅速進展到致命的疾病。開業醫診所醫師巫剛肇指出,當鼻子構造異常,例如長鼻息肉或慢性鼻竇炎時,鼻腔的清潔運動受到阻礙,使得原本附著的黴...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手麻是生活中常出現的問題,發麻不外乎手部的血液循環受影響,或是手部神經受到壓迫,有些是疾病預兆,有些則是生活習慣的警鐘;開業中醫診所院長鄧正梁指出,手麻最常見的是「腕隧道症候群」,俗稱「滑鼠手」、「鋼琴家手」,是常見的職業病,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3到10倍,常會夜間痛醒,初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1名50歲男性有左耳反覆流膿的問題,有次更因掏耳朵掏太深導致耳膜穿孔,加上洗澡時不小心左耳進水,促使症狀反覆發作,演變成慢性中耳炎,經由微創內視鏡耳膜修補手術治療後,傷口小,患者也逐漸恢復健康。患者原本得知要接受傳統耳朵手術,必須把耳朵掀起,一直婉拒治療,但因症狀加劇,直到...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