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他每天都「這樣吃早餐」,後來住進了加護病房,原因是...

他每天都「這樣吃早餐」,後來住進了加護病房,原因是...

圖片截自騰訊微博以及今日頭條,下同

俗話說:“一日之計在於晨。”可很多人早晨寧願花時間賴會床,或者精心梳洗打扮,也懶得拿出20分鐘認認真真吃個早餐。根據1733人參與的“早餐營養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國人普遍存在不吃早餐、早餐吃太快、早餐不營養、早餐不衛生等幾大問題。這關鍵的第一餐如果不吃或吃不好,就好像在一天開始時沒有給身體這台“機器”加滿足夠的“燃料”,造成其疲勞運轉。英國著名臨床心理學家羅斯·泰勒指出,早餐的品質不僅影響人一天的決策和思維能力,還會造成胃炎、肥胖、膽結石等一系列的健康問題。德國埃朗根大學研究表明,不注重吃早餐的人壽命甚至平均縮短2.5歲。

不吃早餐,惹來“三高”。調查顯示,38.54%的人不能堅持每天吃早餐,4.16%的人甚至從來不吃。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研究發現,不吃早餐,大腦會釋放出需要高熱量的信號,導致午餐和晚餐攝取“垃圾食品”的幾率大增。長期如此,肥胖症、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都會找上門來。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還證實,這種做法會使患心臟病危險增加27%。

他每天都「這樣吃早餐」,後來住進了加護病房,原因是...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馬冠生強調,每天吃早餐是世界衛生組織宣導的健康生活方式,沒時間、沒胃口、控制體重等都不是合理的藉口。應專門留出一個固定的早餐時間,培養吃早餐的習慣,家長的言傳身教、家庭成員的相互影響都至關重要。

早餐吃太快,患癌風險高。調查中有60.42%的人在10分鐘內吃完早餐,5分鐘內吃完的占9.38%。對此,馬冠生指出,狼吞虎嚥最直接的影響是消化不良。美國南卡羅來納醫科大學研究指出,咀嚼不細,胃腸負擔加重,患上胃食管反流的幾率大大增加。日本神經內科醫學博士米山公啟說,吃飯太快無法激發腦神經活動,人會變笨。日本大阪大學還研究發現,吃飯速度太快會導致肥胖幾率翻倍。而且,多數人不顧食物太燙就匆忙吃完,長期高溫飲食可能會誘發癌症。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飲食過熱和食道癌等多種消化道疾病息息相關。

馬冠生建議,早餐最好安排在6:30~8:30之間,用15~20分鐘的時間在家吃完,養成健康、規律的作息習慣。如有不懂的請搜公眾號脈脈答醫生線上諮詢,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建議,頭天晚上可以先把食物做成半成品,早上煮湯熱飯的時候,見縫插針地洗漱、收拾,就能為吃早餐騰出時間。

早餐不營養,反應跟不上。早餐不僅要吃,更要吃好,但調查發現,國人普遍不夠重視早餐的營養搭配,吃的內容較單一。馬冠生說,早餐品質差,造成血糖水準相對較低,不能及時為大腦提供充足能量,易出現心慌、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大大降低工作和學習效率。美國印第安那大學醫學院詹姆斯·鮑爾奇博士指出,吃得單一會導致機體缺乏必需的維生素、礦物質等,甚至嚴重阻礙血液迴圈。美國佛吉尼亞聯邦大學研究顯示,早餐吃得越豐盛,血糖、血脂控制得越好,減肥效果也越顯著。

他每天都「這樣吃早餐」,後來住進了加護病房,原因是...

“早餐攝入的能量應占到全天總能量的25%~30%。”範志紅建議,高品質的早餐營養搭配應該做到“四有兩不要”,即有澱粉類主食;有富含蛋白質的奶類、蛋類、豆類;有蔬果;有一勺堅果;不要油炸食品;不要燒烤或薰制品。

就餐環境差,安全隱患大。調查中發現,有57.29%的人常在外吃早餐,其中“在路邊攤購買早餐,邊走邊吃”的占14.58%,“在學校或公司飯堂吃”的占17.71%,“買回學校或辦公室匆匆解決”的占25%,這其中存在不少安全隱患。邊走邊吃為“病從口入”提供了機會,而且,會讓胃很不舒服,影響到它的正常消化,最終導致胃炎,甚至出現胃下垂。在公車上吃早餐也不安全,研究發現,公車扶手上每10平方釐米就有380個菌落,包括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致病菌。在車上吃東西,如遇到加速、急刹車,還可能造成嗆噎、咬舌等意外。還有不少人一邊工作一邊胡亂塞幾口,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研究指出,這樣不集中精力吃飯的行為,會引起消化不良,增加肥胖風險。

早餐街頭買,衛生難保證。記者調查發現,街頭早點攤衛生條件堪憂,很多攤主都是一邊找錢一邊加工食品,攤子多設在路邊,灰塵、汽車尾氣“此起彼伏”。大連市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王興國告訴記者:“炸油條、油餅需要大量用油,小販很可能用地溝油。即使正規油,經反復烹炸,有害成分也會越聚越多。”另外,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指出,多數早點攤提供的塑膠袋品質不過關,將高溫食物裝入其中,會析出重金屬和化學物質,有致癌危險。

除了呼籲有關部門加強對早餐行業的監管外,馬冠生和範志紅共同建議,早餐最好自己做,並在家裡吃完。如果實在沒有條件,一定要到正規、可靠的餐飲店購買。

 文章來自今日頭條

相關推薦

人類世界多次受病毒侵襲,經驗和歷史告訴我們,預防病毒散波其實有方法可循。該如何做好自身防疫,節省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消耗?   編按: 寫在新冠病毒之後,台灣第一本病毒解析專書。臺灣病毒學權威專家徐明達教授將研究病毒數十年的經驗,精煉為淺顯生動的語言,從SARS到COVID-19,解析後疫情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COVID-19仍在全球肆虐,遠距醫療應用於防疫層面,解決居家隔離、檢疫民眾的醫療需求。衛生福利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受疫情影響患者一旦有就醫需求,可先聯繫當地衛生局由指定醫院的醫師進行聯繫,採用視訊方式診療,再由家人拿著健保卡,前往醫療院所刷卡領藥,看似鬆綁的遠距醫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許多女性都以為更年期等於停經,常常以月經有無作為更年期的判斷準則,而忽略更年期的可能,誤判為其他疾病,所以始終找不出身體煩躁、睡不好、頭暈的起因。知名中醫師彭溫雅提醒,簡易判斷方式,首先判斷年紀,因為進入更年期年齡約45~55歲,其次不舒服的症狀持續多久,如果有煩躁、睡...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寶寶在夜裡發燒、哭鬧不休,該在第1時間就餵食退燒藥嗎?可以一邊服用退燒藥,一邊使用塞劑嗎?這是每個家長都曾有過的照護疑問。兒科醫師表示,只要依照使用規定,其實退燒藥物相當安全,但不可重複給藥,以免引發藥物中毒或副作用。 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過敏感染科約聘主治醫師、親子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