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冬季養生,記得多吃苦

幾波寒流過境,讓人冷得「凍未條」,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師黃盟珠表示,冬天飲食最好遵循「少食鹹、多食苦」的原則,鹹入腎、苦入心,冬季腎水旺盛,吃得太鹹,將導致腎水更旺,相對減弱心陽的力量;相對的,多吃些苦味的食物,則有助於心陽,促進氣血循環。
冬季養生,記得多吃苦
《早睡晚起,出門要戴帽》
黃盟珠醫師指出,中醫注重的養生之道在於順應自然,以冬天來說,應避免陽氣外散,使精氣內聚、以潤五臟,因此情緒不要太激動或興奮,否則體表一出汗、熱量耗散,外來寒氣就容易侵入。

此外,冬季天氣寒冷,最好早睡晚起,早睡可養陽氣、保持身體溫暖,習慣晨間運動的人不宜太早外出,應等日出後才活動,並避免在大風、大霧、雨雪等惡劣天氣下運動;衣著注重暖和、寬鬆、柔軟,使氣血流通、四肢舒暢,尤其頭部是諸陽之會,容易受寒,誘發頭痛、感冒,出門要記得戴帽子、圍巾

《多吃偏溫性食物》
黃醫師指出,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即指冬季也應保持適當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可用溫水泡腳,或動動腳踝、手腕等處,改善手腳冰冷的問題。

飲食方面,除了遵循「少食鹹多食苦」的原則,黃盟珠醫師也建議,飲食以溫熱為宜,但不可過熱,多吃些偏溫性的食物如薑、羊肉、雞肉、牛肉、火腿、蝦、核桃、胡蘿蔔、紅棗等,攝取充分的蛋白質及脂肪,增強抵抗力及免疫功能;並應避免生冷及黏硬食物,以免損傷脾胃,

《體質虛寒的人才進補》
至於冬天要不要進補?黃醫師表示,進補需根據個人體質及身體狀況而定,例如體質虛寒的人,經常出現畏寒、手腳冰冷、臉色蒼白、水瀉等症狀,可以吃些補益陽氣的中藥保養,但有感染、發炎症狀時,如感冒發燒、喉嚨痛、皮膚癢或免疫疾病時,則不宜進補,以免加重病情。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台灣好食材Fooding》】

相關推薦

翻攝mycookey   4月末5月初,雨水多、空氣濕度大,全家人都有可能面對濕氣侵襲身體的問題。 小編特搜老中醫提供三個可以供全家人飲用,解決濕氣問題的湯水,想預防的、改善情況的都可以用。這幾個祛濕的食療方給一般民眾帶來了很多福音,濕疹、便秘、口臭等等體內寒濕、熱濕的問題解決了很多,已...

閱讀詳情 »

鮮乳是最天然直接的蛋白質食物,不需要加工烹煮就可以提供完整的必須氨基酸,對許多運動員來說,輕鬆地咕嚕咕嚕喝下去就是最快速的營養補給。但是,你知道鮮奶要怎麼喝會更健康嗎?芒果社企林雅恩營養師提醒,想要用鮮乳來補充鈣質需要掌握兩大關鍵,首先,勿過量飲用鮮乳,其次要曬點太陽讓身體合成維生素D,兼顧兩大重點...

閱讀詳情 »

翻攝網之易     超強!每天只需5—15分鐘的練習就可以! 雙腳的血液循環順暢,將促使全身的血液大循環亦處於良好狀態,就可以延緩衰老。   下蹲運動能夠治病強身的原理 人蹲下去,身體變成三摺疊,被擠壓的血管收縮,氣血沖向全身未被擠壓的血管,迫使它們擴張、...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