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千萬不要在空腹吃水果!!這是錯誤的!壞處是你沒辦法想像的

 

千萬不要在空腹吃水果!!這是錯誤的!壞處是你沒辦法想像的

網路流傳著「空腹吃水果」的訊息,內容大致說:水果的消化速度最快,假如水果和其他食物一起吃,食物會在胃裡腐敗,造成脹氣等消化不良的現象。他們舉例說,假如先吃麵包,再吃水果。因為水果的消化速度最快,本來水果要通過胃進入小腸,但是被食物(例如麵包)擋住了。在此同時,胃裏的食物在發酵、變酸。水果一接觸到它們,配合著胃酸,整個食物就壞了。水果與胃中腐敗的食物混合後產生氣體,造成脹氣。類似的,也有主張飯前吃水果(不要飯後吃水果)的網路訊息。

  筆者認為這些說法可能誤導民眾。

  假如我們從生理學的角度瞭解食物在人體腸胃消化道裡的變化情形,就可以判斷這些網路傳言是對?還是錯?

  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作用食物的消化作用,不能像這一則網路訊息,只討論食物在胃部的消化。小腸的消化作用其實更重要。人體的消化作用分為物理性與化學性消化等。

  1、物理性消化:主要發生在口腔、胃。在這裡,食物經過剪斷、研磨、細挫、混合、攪拌、移送等過程,將食物從塊狀變成半流體狀的食糜,有利於下一個階段──小腸(包括十二指腸)進行化學性消化。

  2、化學性消化:是經由唾液、胃液、胰液、膽汁裡的消化液的作用進行食物消化。消化液包括消化酵素、膽汁、胃液之H+、小腸液之HCO3-等。消化道的黏液則有助於食物或食糜的運送。

  3、不需經過消化,可以直接被消化道吸收的成分:包括水分、電解質、葡萄糖、果糖、脂肪酸、膽固醇、酒精、胺基酸、遊離的維生素等。

  人體的消化作用也分別針對在口腔、胃、小腸的消化作用討論:

  口腔的消化作用由於唾液澱粉酶的作用,食物澱粉在口腔僅少部分被分解(低分子化)。蛋白質和脂肪在口腔則很少受影響。

  胃的消化作用人體的胃分四部份(如圖),賁門、胃底、胃體及幽門(包括胃前庭、幽門瓣)。攝取食物時,口腔裡的食物通過賁門慢慢進入胃底、胃體。

  胃壁由肌肉組成,具有強韌的伸展性。當胃中充滿食物時,胃可舒張到能夠容納1.2~1.5公升的食物,但是有個人差異。食物進入胃裡,胃體開始蠕動。胃裡的食物經過細挫,並與胃液、酵素攪拌、混合,漸漸變成半流體狀的食糜,接著往幽門方向慢慢移送。幽門為環狀括約肌,可以讓食糜一點一點進入十二指腸。

  由於胃酸與胃蛋白酶的作用,蛋白質在胃裡亦稍受分解,脂肪與澱粉則影響很小。

  胃是一個袋狀物,可以把一餐飯的飲食物暫時放在胃裡一段時間。所以飯前吃水果,或飯後吃水果,同一餐的水果和其他食物會暫時貯存在胃裡,與消化液、胃酸混合,再經過細挫、攪拌等作用變成更細的食糜,最後送入小腸接受進一步消化作用。胃部的消化作用是整個消化的前處理階段。

  食物在胃的滯留時間攝食後,胃的內壓升高至某個程度時(比十二指腸高),胃內容物開始移送入十二指腸。普通飲食於食後約10分鐘開始,3~6小時後完成移送至十二指腸的動作。碳水化合物(醣類)在胃滯留的時間比較短,蛋白質的胃滯留時間約為醣類的2倍,脂肪的胃滯留時間最長。因此攝取醣類為主的飲食,比較容易肚子餓。

  食物是否容易消化,不能只看食物在胃的滯留時間;胃滯留時間短的食物,也不表示一定比較容易消化。例如海藻類、蒟蒻等食物的胃滯留時間短,但是消化率很低。水果和蔬菜在胃部滯留時間不一定短,因為膳食纖維多,特別是水果的果膠質多,會延長其停留在胃、小腸的時間,因此而延緩醣類的消化與吸收,所以水果不一定好消化吸收。只是這種延緩醣類消化、吸收的能力對血糖控制有幫助,對健康有好處。不像網路上說的,水果會最先通過胃進入小腸。

  調理方法也會影響食物在胃部的滯留時間:半熟雞蛋1.5小時,生雞蛋2.5小時,整個蛋在熱水中煮熟的為3小時。給沒有體力的病人吃稀飯(粥)覺得容易消化,其實是經驗上已知「口感好、易消化」的關係。胃液的分泌量除了會受食物種類及量的影響之外,心理狀態(愉快或憂鬱、壓力)的影響也不小。因此,在愉快氣氛下用餐,食物的消化會比較好。

  小腸是食物消化作用的主要場所:小腸包括十二指腸、空腸、迴腸。

  小腸本身會分泌大量腸液,例如羧勝肽酶、α型澱粉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脂解酶等多種消化酵素。胰液和膽汁也會分別從胰臟、膽囊流入十二指腸。胰液使十二指腸環境的pH上升,成為鹼性,有利於小腸酵素進行消化作用。膽汁負責乳化脂肪,促進脂肪消化與吸收。

  小腸黏膜細胞中的消化酵素含量較多的為雙醣分解酶,例如麥芽糖酶、異麥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還有勝肽分解酶,例如雙勝肽酶、三勝肽酶。幾乎所有營養素在小腸完成消化與吸收。

  消化道的細菌:胃酸除了幫助消化,還有一個重要功能。胃酸是強酸(pH 1~2),食物中許多細菌會在胃中被胃酸殺死。不像網路上說的,食物和水果一起吃,並著胃酸的作用,讓食物在胃裡腐敗。

  人體的胃、十二指腸的細菌數目少,到了盲腸時開始增加,大腸後半段及直腸的細菌數最多。假若胺基酸在小腸沒被吸收完全,未被吸收的胺基酸送到大腸後半段,被細菌分解產生吲(indole)、糞臭素(skatol)、甲酚(cresol)、苯酚(phenol)等成分,這些現象稱為「腐敗(putrefaction)」。所以食物若腐敗,會發生在大腸後段,不像網路上說的在胃裡發生。

空腹吃水果的壞處

  1、空腹吃水果容易出現某些不良的生理狀況:飯後吃水果,食物中的纖維、脂肪、蛋白質等成分會減慢水果糜進入小腸,減慢其中醣類吸收的速度,反而有利於血糖控制,這個現象對於糖尿病或胰島素抗性的病人,真是一件好事。即使對正常人,這些食物成分也能夠讓食物醣類慢慢消化、吸收,會讓血糖比較穩定。糖尿病人空腹吃水果,讓水果的醣類吸收太快,血糖容易飆升,反而不利於血糖控制。

  2、胃食道逆流、胃酸過多、消化性潰瘍的病人,甚至正常人,假如飯前或空腹吃水果,容易讓胃部不舒服,就應該避免飯前或空腹吃水果。讓水果和其他食物同時留在胃裡,對健康反而有利。

  所以糖尿病人、胃食道逆流、胃酸過多、消化性潰瘍的病人,飯前、餐中、或者飯後吃水果都可以,但是要儘量避免空腹吃水果。

  飯前吃「蘋果」曾是減肥的策略之一不是蘋果有什麼特別成分可以減肥,而是蘋果讓人容易產生飽脹的感覺。飯前吃蘋果,讓接著能吃進去的食物量相對減少,因而降低了食物熱量攝取,達到減肥的效果。此與網路寫的空腹吃水果的原理無關。

結論

  1、對於一般健康的人,任何時間吃水果都沒有問題。假如空腹吃水果讓胃不舒服,就避免空腹吃水果。胃酸分泌多、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的病人則不要空腹吃水果。

  2、空腹吃水果不利於血糖控制,尤其是糖尿病人、有胰島素抗性的人。水果和其他食物一起吃,讓水果的醣類慢慢消化、吸收,血糖會比較穩定,所以糖尿病人在飯前、餐中、餐後吃水果都很好,但是避免空腹吃水果。

  3、充分咀嚼、用心吃的飲食態度,對食物消化其實更重要。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1名40歲女性結婚五年仍不孕,因此非常沮喪,就醫檢查時,醫師進一步諮詢發現,這名女性年輕就有經痛問題,常痛到無法上班,且當時就醫就發現卵巢有巧克力囊腫,屬於子宮內膜異位症所導致,但因害怕手術造成卵巢受傷,因此拒絕接受手術治療,沒想到卻演變成婚後不孕。臨床上,許多女性卵巢...

閱讀詳情 »

刷牙時看到牙刷紅了,咬口蘋果發現蘋果上沾著血,大多數人的反應都是「最近是不是上火了」「多喝點水,過過就好了」。南開醫院口腔科主任醫師閆卉教授指出,忽視牙齦出血,後果可能很嚴重,因為牙齦出血有時並非只是簡單的口腔炎症,而可能是白血病、血友病等一些血液疾病,或是肝硬化、胃十二指腸潰瘍、糖尿病、維生素缺...

閱讀詳情 »

現在很多人得痛風,發作起來痛得冷汗直流,拖著腿也走不動。這種病不發作的時候人好好的,到醫院也查不出來什麼毛病,只是告訴你尿酸高點,其他沒事。 尿酸怎麼會高?醫生說是因為喝酒過多、吃了太多高蛋白食物。很多人聽了馬上控制飲食,可是不管怎麼忌口,該發作它還是痛。為什麼會從大腳趾頭開始痛,後期還...

閱讀詳情 »

痛風是一種好發於中老年慢性疾病,痛風患者也越來越多,而且痛風多發於夏季。痛風病人的飲食也不能隨心所欲。那麼痛風患者的飲食都有哪些禁忌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講講痛風的飲食吧! 痛風患者的飲食禁忌 眾所周知,攝人富含嘌呤的食物後,大部分在小腸中轉化為尿酸,僅少量用於合成人體的細胞成分核糖核酸。故攝入高嘌呤...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