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在家吃比較健康?調查:100位自煮族僅2及格

在家吃比較健康?調查:100位自煮族僅2及格拒吃外食在家煮,有魚、肉、青菜、豆腐、水果,以為這樣營養就足夠了嗎?台灣有項「飲食認知/行為調查」針對台灣共657位民眾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中有六成認為在家煮就是均衡,其中更有近八成的自煮族認為自己營養充足,比外食族還高出一成。但實際上,自煮族蔬菜、水果攝取不足、種類單調,嚴重缺乏維生素與礦物質,「隱性飢餓」比率高達98%。營養師提醒,長期讓身體處於「隱性飢餓」,恐會造成生理功能失調,影響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

該項飲食認知行為調查,回收有效問卷共657份,其中自己準備族群350份,外食族群307份。分析結果指出,有近八成的自煮族認為已達營養充足,甚至比外食族還高出一成,不過事實上自煮族蔬菜達標率僅25%,水果達標率也僅14%,隱性飢餓比率高達98%,換句話說,自煮族群100人中營養均衡者僅2人及格,與全體成人99%幾乎相同。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日常飲食中維生素與礦物質攝取不足的狀況定義為「隱性飢餓」。台灣郵政醫院資深營養師黃淑惠說曾醫治過 一位50歲的家庭主婦,個案表示,手指末梢會不時有刺痛感,每天下午四、五點就開始頭暈,感覺像是缺氧,半夜睡覺還會抽蓄,令她相當困擾。再仔細詢問該婦平日的飲食習慣發現,她通常會在家煮食,與丈夫一起用餐,會準備一盤青菜、一條魚和一盤肉,沒有吃完的菜、飯就當作隔天的便當菜。黃淑惠說,這樣的情形在很多家庭都會出現,習慣每餐蔬菜、蛋白質類都只各準備一盤,全家人分食下來份量很容易不足,無形中成為「隱性飢餓」族群,卻不自知。

黃淑惠表示,在家煮不見得比較健康,許多家庭主婦都只知道每餐要有菜、有肉,但對於隨人口數變動而需增加的份量,卻普遍沒有正確觀念。她說,若以一家四口來計算,每人每餐應至少要有蔬菜2─3種加總一飯碗量、水果一拳頭量、豆蛋魚肉則相對減量至手掌心大小即可,而且最好以部分全穀取代精白米,以補充維生素B1。如此的量才能勉強達到台灣衛生福利部每日建議攝取量的標準。

此外,菜色太單調,也是引發「隱性飢餓」因素之一。黃淑惠說,一般媽媽都只習慣煮綠色蔬菜,其實,各種類的蔬菜所含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都不同,建議應多元攝取深、淺綠色蔬菜、紅黃色蔬菜、菇類、芽菜類,瓜果類、筍類等,才能攝取到多元人體無法合成的營養素。


保健食品的補充 僅治標不治本


黃淑惠表示,不少主婦都曾與此患者一樣有偏頭痛、暈眩等問題,其實都和綜合營養缺乏有關。缺乏不同的維生素,會出現不同的病症。她說明,維生素B1、B2、 B6、B12、菸鹼酸、葉酸,能參與紅血球製造和維持腦部、神經系統的正常傳導,若長期攝取不足就有可能會產生頭痛的情況。另外,暈眩的成因,除了與B群有關,也與女性常缺乏鐵質,導致貧血有關連;而鈣與鎂為協助肌肉收縮、穩定情緒的必要物質,當身體缺乏這些礦物質時,很可能就會造成抽蓄、情緒易怒和失眠等問題的出現。

黃淑惠強調,蔬果量攝取不足、不夠多元,有些人會靠綜合保健食品補充,但這比較適合已經出現「隱性飢餓」症狀的人「救」急使用,仍屬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建議還是要從天然食材取得,才能達到真正吃得健康的目的。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林姿錦/台北報導 根據統計,台灣高達九成左右人口有程度不同的牙周炎,堪稱台灣人的國病之一!牙周病初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疼痛,一般人也因此疏忽護理,等到牙齦膿腫或是咬合不舒服,常常已經很嚴重,牙醫師指出,若及時治療,不僅能免於拔牙下場,還能有效延長牙齒壽命。 當代牙醫診所院長葉立維表示,牙周...

閱讀詳情 »

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心理健康科為了提供患者與民眾正確的醫藥與復健知識,2021年3月27日偕同瑞金抗齡研究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戰勝巴金森氏症公益講座。中山醫學大學神經內科陳安芝醫師指出,巴金森氏症是腦部神經持續退化所造成的疾病,病患腦部的多巴胺神經系統與海馬迴的神經細胞持續死亡,因此出現10大症狀: 靜態...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呂怡潔、李盛雯 / 高雄報導 現代人社交應酬多,大多會選擇非侵入式、恢復期較短的微整形來讓臉蛋更精緻。美塑館院長劉家瑋透露時下最新趨勢為複合式線雕,為臉部拉提療程加上施打膠原蛋白增生劑的技術,可讓臉部達到1+1大於2,緊實又澎潤的效果。 劉家瑋表示,拉皮埋線療程,會根據下垂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