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心理健康科為了提供患者與民眾正確的醫藥與復健知識,2021年3月27日偕同瑞金抗齡研究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戰勝巴金森氏症公益講座。中山醫學大學神經內科陳安芝醫師指出,巴金森氏症是腦部神經持續退化所造成的疾病,病患腦部的多巴胺神經系統與海馬迴的神經細胞持續死亡,因此出現10大症狀: 靜態震顫、關節僵硬、行動遲緩、走路碎步、平衡困難、字體變小、面具臉、講話小聲、關節疼痛、刷牙穿衣困難;而且當病程逐漸惡化,患者會出現認知功能退化,合併出現失智症狀。
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何應瑞教授指出,巴金森氏症是一項非常嚴重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根治。根據健保資料顯示,巴金森氏症在台灣的盛行率,從2004年的每10萬人口約有85人患病,到2011年這個數值增加將近一倍(為150人);其中以60歲以上的民眾是罹患此疾病的高風險群,當年齡增高到70歲的時候,患病率增加為10倍。何應瑞教授以其神經科學與藥物學的專業背景,投入近20年之研究,發現一個已經在臨床上使用數十年的老藥—[頭孢曲松],不但可以防止神經死亡及腦部發炎症狀、減緩神經退化,甚至可以促進腦部神經新生。這項研究成果已經獲得許多國家的專利,並且獲得美國FDA及衛福部核准,在台大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及高雄長庚醫院進行二期臨床試驗,期待為這項疾病帶來治療曙光。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