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夏季悶熱易傷「心」 莫輕忽血管問題找上門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可別以為心血管疾病是秋冬才會發生的疾病!臨床發現,最近天氣逐漸炎熱,仍陸續出現許多心肌梗塞病人;心臟內科醫師提醒,夏季高溫更是心血管疾病發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千萬不可因為氣候炎熱,就輕忽防範工作。

日前衛生署公佈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腦血管疾病僅次於癌症高掛第二和第三名,雖不及癌症死亡人數之高,卻是國人慢性疾病的頭號元兇;署立豐原醫院心臟內科曹承榮主任表示,高溫悶熱是心血管疾病發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年初1-4月每月平均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患約4-5例,當季節轉換進入初夏的5月份,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病患就高達14例,比例已和心血管疾病好發的秋冬季節相去不遠。

曹承榮主任指出,日前曾收治一位42歲年輕人,初次嘗試騎腳踏車至15公里外的廠房上班,在高溫烈日環境中,騎上將近2小時車程,由於先前沒有漸進式的運動訓練,在返家路程中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突然胸悶昏倒,所幸經身旁同事緊急送醫,即刻進行心導管手術疏通,才挽回一條寶貴的性命。

國際間調查發現,心血管疾病在歐美國家的死亡率逐漸下降,東南亞地區包括台灣卻有逐年緩步上升的趨勢。曹主任解釋,由於近年三高盛行、國人肥胖問題增加,加上社會結構逐漸老化、年輕族群又經常工作過勞、壓力大,青少年時期BMI過高等綜合因素影響,不僅造成中高年齡層與年輕族群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加,更促使心血管疾病走向M型化的趨勢。

近來醫療技術進步,在面對心血管疾病時,多以安全性較高、微創的心導管手術替患者進行疏通,僅少數約5%患者需以風險較高的開心手術治療。但由於心導管手術置入支架材質不同,術後需服用雙重抗凝血藥物,長達6-12個月甚至終生,許多患者感到困擾甚至自行停藥,不僅可能造成支架內血栓的形成,嚴重者更可能有死亡的風險。

曹承榮主任強調,臨床上除了病患因為其他治療需求,如化療造成血小板下降、開刀等因素會視情況建議暫時停藥,一般像大腸鏡、胃鏡等檢查則不需停藥;此外,國內亦有新一代經臨床實驗證實縮短服用抗凝血藥物期間,不會造成增加血栓形成風險的塗藥支架,對想避免長期服藥的患者可說是另一種選擇。

天氣逐漸高溫炎熱,曹主任也呼籲,由於夏季人體血壓較低,心血管疾病患者應多留意;運動時應採循序漸進方式,切勿短時間內劇烈運動,大量流汗後要適時補充水份,不要在高溫環境下大量食用冰品或生冷食物,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以清淡的飲食為主,才能平安度過每一個季節,避免心肌梗塞找上門!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0311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根據統計,台灣婦女尿失禁的盛行率約為25~30%,大約每3人就會有一位婦女深受困擾,主要族群是更年期或產後婦女居多。就有一位76歲的黃阿嬤,身體硬朗無中老年慢性疾病,但近3年來卻深受尿失禁困擾,不僅心情低落,更不敢出門,到醫院求診後,決定透過經閉孔尿道懸吊手術治療,尿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16歲的蕭同學,有家族氣喘病史,年幼時曾多次氣喘發作,時常出現「咻咻」的哮鳴音,3歲時開始配合中西醫合併治療,逐漸減少發作次數及嚴重度,現在幾乎沒有再發作,也能正常運動。醫師指出,氣喘的黃金治療期是學齡兒童到青少年的期間,運用中醫調理並配合西醫類固醇療法,可大幅降低氣喘...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最近天氣明顯變涼,流感病毒開始蠢蠢欲動。據統計,國內每年11月底開始進入流感高峰期,總是有許多人出現咳嗽、流鼻涕等症狀。醫師提醒,孕婦免疫系統較差,且肺部呼吸量淺,容易感染流感而併發肺炎,甚至造成流產,建議盡快到醫療院所接種流感疫苗,並於流感流行期間,減少前往人多的公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梁以辰報導)1名年約27歲的女子,肚子莫名漸漸脹大起來,她還以為自己胖了,於是就不理會,直到驚覺短期內肚子脹的越來越快,盡速就醫才發現,身體裡有20cm的巧克力囊腫。醫師表示,當人體免疫力及抵抗力差時,子宮內膜就容易受感染而形成巧克力囊腫;若不及時處理,易造成女性不孕。 臺北市立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