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太愛吃肉! 30歲女腸道長13顆息肉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肉食族注意!長期吃太多肉加上飲食高油脂、低纖維,小心引來大腸癌的前身-腺瘤型息肉。一名30餘歲的外食族陳小姐,不但三餐不正常進食,晚餐常常燒烤、涮涮鍋樣樣來,偏好肉食的她更每週吃3-5次炸雞排,直到去年初接受健檢,才發現腸道內竟長出13顆息肉,還好檢查是良性,當下立即進行切除,杜絕可能造成大腸癌的後患。

陳小姐自述,長期飲食不正常的她,以往並沒有習慣健康檢查,直到年初因公司安排做健檢,才發現自己的腸道內,長出多達13顆大小約2公分的息肉,嚇得她切除息肉後再也不敢嗜肉成癮,開始維持少肉、少油炸、多蔬果的正常飲食。

根據國健局發佈國內大腸癌篩檢數據,50-69歲的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陽性者,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後發現近3成6有息肉,更有約8%確診為大腸癌。而健檢中心院長楊培鎮醫師表示,該中心針對院內800餘位接受過大腸鏡檢查的民眾調查,發現約2成息肉患者中,有7成以上是需要切除的腺瘤型息肉。

他解釋,腺瘤型息肉是大腸癌的前生,通常經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的患者,息肉的大小已大到造成出血情形,但一些檢查為陰性者,其實可能已存在息肉卻未被檢出,上述陳小姐就是這類案例。

大腸癌發生率雖是國內10大癌症之首,但較其他癌症更易預防;楊培鎮建議,日常飲食把握3低(低油、低鹽、低糖)1高(高纖維質)原則,運動維持333原則(每星期至少運動3次、每次持續30分鐘、運動時心跳達到130),並定期做腸胃鏡檢查,即可有效預防。

他強調,25歲以上的高危險族群,如愛吃肉、少吃纖維質食物、有大腸癌家族病史、家族性大腸息肉症或發炎性大腸疾病等,建議40歲以下每5年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40-50歲者每3-5年1次,50歲以上者則每3年1次,避免腸道與息肉問題增加罹癌風險。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9017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為使兒童能獲得良好的醫療照護,臺灣兒科醫學會公布「家長最希望兒科醫師必備的技能TOP 5」及「守護兒童四字訣」,幫助家長更了解兒科醫師的專業以及兒少看兒科的重要性;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江伯倫指出,透過分享兒科醫師鮮為人知的培訓過程,以及解析所有兒科醫師的隱性專業與診察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鼻腔噴霧劑是一種經由鼻黏膜吸收藥品的劑型,因為使用方便,又能加速藥品吸收、有效減少藥品劑量及副作用,因此廣泛地被使用於治療或舒緩過敏性鼻炎及其他疾病。鼻腔噴霧有三類 各有功用和特色一般常見用於鼻炎的鼻腔噴霧劑有三種類型:類固醇鼻噴劑、抗組織胺鼻噴劑、血管收縮劑鼻噴劑(又...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凌芸斐/新北報導】有1名20多歲大學生高度近視約800度,因為眼睛被飛來的籃球打到,導致原本已不健康的視網膜嚴重剝離,經手術緊急治療後仍無法挽回原有的視力。眼科醫師陳逸川指出,現代人罹患近視的年齡層不斷下滑,使得高度近視的人口不斷攀升。隨著近視不斷加深的過程中,眼球直徑(眼軸)也會增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想要吃甜卻不想要糖的熱量負擔,於是有了替代的想法,不管是天然還是人工,人吃下去之後的熱量極低或沒有,過得了味覺這關,瞞得過之後的大腦區域嗎?最初認識代糖的時候,是在大學營養學的課堂上。大概分有天然和人工兩類,像羅漢果、甜菊就是天然,而阿斯巴甜或蔗糖素就是人工甜味劑。當初學到...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