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舒壓★專訪✿頌缽與泛唱的雙聲舞

【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漢斯與馬克
音樂打開一扇小窗口
新的力量穿越過往的傷痛

走進我們約訪的教室,漢斯與馬克正在示範他們兩人的工作,他們的聲音穿透彼此,也穿透整個空間。琴瑟和鳴的形容一點也不誇張,坐在一旁的我們,在在感受空氣中難以形容的神聖。兩人對彼此的專注與尊重,是整體畫面中最令人動容的地方。以我多年的靜心經驗,那一刻,他們兩位都處在相當深的靜心裡,關照彼此細微的呼吸,非常細膩地呼應彼此的給予與接收。

換句話說,他們都在呼應彼此的「在」。

專訪✿頌缽與泛唱的雙聲舞

很多人都以為,靜心是一種儀式,一種安安靜靜閉上眼睛觀想,有特定坐姿、手印,必須專注某種呼吸,或近乎與世隔絕的法門。其實不然。靜心,是一種淨空、全然「在」的品質。通常,淨空的時候,我們會像許多樂器一樣,很敏銳地對環境作出適時的回應。這,對我來說,是最神聖也最滋養的時刻。

在某種神聖的片刻中,人們常常用神、佛、愛、慈悲或聖靈充滿的說法,來形容這種備受感動的境界。這種經驗往往以一種「無我」的狀態在呼應周遭,給出當下最真誠的回應。換言之,這是一種淨空下與周遭環境合而為一的滿足。

眼前的這一幕,如此神聖。

專訪✿頌缽與泛唱的雙聲舞

如果仔細聽,除了漢斯手上的樂器以及馬克發出如樂器般的聲音之外,你甚至可以聽到周遭環境的附和。當然,一旁人所投諸的專注,讓整個空間更顯莊嚴。除了人,身旁大大小小的鑼、缽、鈴、鈸、磬、鼓,好像也以它們不為人知的純淨回應著當下的發生。有聲、無聲,全被當下的音波斂掠。即使窗外車水馬龍,毫不減損眼前合而為一的聖境。

能看,固然是一種幸福;能聽,更是一種偉大。傾聽本身就代表了相當程度的尊重、敬重與神聖。當你心無旁騖、無我且全然的接收對方的時候,單單這樣的舉動就能滋養人心;這是你給這個世界最珍貴的禮物。我們經常在人際關係裡因為疏於傾聽,而說出許多對對方毫無幫助的話,甚至引發無謂的口角。更別提,多少次我們因為對方沒能傾聽我們的聲音而怒火中燒。

能否先放下要別人聽我們說話的期待,先學學傾聽的藝術。畢竟,深信傾聽是一門重要學問的人是我們自己,不是嗎?

✿✿✿Q&A✿✿✿

賴佩霞:漢斯,你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幫助你的個案?

漢斯:我用聲音按摩,經由聲音及音波做深層的療癒按摩,過程中我用樂器的聲音跟個案交流。聲音的穿透力強,可以穿透建築物傳遞到另一個空間。當然,聲音也可以輕易的穿透身體而不損傷筋骨,更不會增加肉體的疼痛或負擔。現代人生活難免承受各種壓力,透過適當的聲音就能適度的讓人舒解壓力。身體不同部位,對聲音會有特別的偏好;以身體七個主要脈輪而言,心輪以上的脈輪偏好高音,心輪以下的脈輪偏好低音。每個脈輪都可以把它應有的功能發揮得更好。聲音可以讓上緊發條的神經放鬆下來,透過唱歌、呼吸練習、運動或按摩都是很好的方法,大家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幫助自己身心更加平衡。

賴佩霞:跟我們介紹一下,你擅用的療癒樂器有哪些?

漢斯:這些是產自喜馬拉雅的頌缽(singing bowl),也常被稱為西藏頌缽。

賴佩霞:頌缽?英文直接就稱「會唱歌的碗」嗎?

漢斯:是的,最具代表性的產地是尼泊爾和北印度,由於西藏頌缽聽起來較有靈性,所以一般人誤以為頌缽產於西藏。甚至有些喇嘛加持過的頌缽,可以賣得更好的價錢。這些說法,往往是商人編造出來的故事罷了。

另外,旁邊這個大的是武漢的大鑼,另一邊是緬甸磬。緬甸磬在台灣比較不常見,通常懸掛在寺廟的庭院裡,有訪客來的時候就會擊磬。隨著不同的訪客,不同的時間,大大小小的磬聲自然交織出不同的樂章。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魅麗雜誌 66期/ 3月號

專訪✿頌缽與泛唱的雙聲舞

相關推薦

防疫生活運動篇ep03 4分鐘肩膀筋膜放鬆 復健科 物理治療師高翊倫 肩膀筋膜放鬆每個動作停留10至15秒,就讓肌肉放鬆在做下一回合,拉太久容易造成肌肉一直處在伸展的狀態,這個時候身體就會發出警訊給大腦說肌肉一直在被拉長狀態,這樣子反而會讓身體肌肉越拉越緊而不是越拉越輕鬆。 若有身體不適的情況發生...

閱讀詳情 »

 (圖片來源:LITV) 圖說:鬼滅之刃迷注意!諮商心理師教你「日之呼吸法」~3招啟動身體自癒力,疫情期間更要看!   《鬼滅之刃》中,鬼殺隊的成員們為了要在戰鬥時對抗再生修復功能超強的鬼,需要快速調整自己的身體狀況,以及心理技能,這個時候,透過不同的呼吸法,一方面提升專注力,...

閱讀詳情 »

整輯/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作者/茂木健一郎 本文出處/摘錄自好優文化出版《腦科學專家教你管理憤怒的技術》 憤怒是好事呢?還是不好的事呢? 如果這麼問,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認為後者才是對的。應該沒有人會回答前者。 把犯錯的部下大罵一頓;把光玩遊戲不讀書的孩子狠狠訓了一番;訂購的商品一直不...

閱讀詳情 »

有好人情結的「善良的人」,他們的共同點是秉持著「要愛人並多照顧別人」的名目,一直在意別人的眼光,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善良的人把自我省察的能力用在奇怪的地方。洞察自我的內心,正確理解我的想法和感情,這才是自我省察的能力。但他們把那種敏銳的觸覺用來觀察他人,「他會不會因為我說的話而受傷?我做的這個選擇會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