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戲水慎防耳進水 以免引發外耳炎

戲水慎防耳進水 以免引發外耳炎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夏日許多人透過游泳和戲水來消暑,但有些人戲水後,會發生耳朵脹痛、流膿、引發頭疼,被稱為「外耳炎」,也是俗稱的「游泳耳炎」。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耳鼻喉科林怡岑醫師表示,游泳和戲水後,容易造成細菌、黴菌滋生,若耳朵有外傷,就容易感染,免疫力較差如糖尿病患者,可能引發嚴重感染。

耳朵構造由外而內,可分為外耳、中耳與內耳,而外耳和中耳有俗稱為鼓膜的耳膜相隔。一般而言,只要耳膜是完整的,外耳道的積水不會進入中耳和內耳。林怡岑醫師表示,臨床上常見用棉花棒或其他器械掏耳朵,造成耳道表皮損傷,而當游泳和戲水後,細菌、黴菌容易滋生,病菌就可能進入外耳道作怪,免疫力較差的病人,更可能造成嚴重感染。

林怡岑醫師指出,若要防止耳朵進水,可用游泳專用耳塞避免,若是耳朵不慎進水,可以先嘗試將頭傾向進水耳朵的那一側,再做跳躍動作,大部分積水會自然流出。若外耳道仍有積水殘留,皮膚表皮泡水後腫脹,將變得更加脆弱,容易造成受傷,在利用棉花棒清潔時,必須更加小心,輕輕擦拭即可,可讓少許殘餘水分自然揮發,避免過度清潔。

林怡岑強調,若因耳朵進水出現腫脹,甚至疼痛後,建議應避免再次游泳、戲水或潛水,洗澡時也要小心再次進水,也應避免再利用器具掏耳朵。若症狀無法緩解,應盡早就醫,請醫師檢查外耳道是否腫脹發炎、外耳道內是否有異物殘留、或是黴菌感染,若有外耳炎情況,可透過耳滴劑或口服藥物治療。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7281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部分民眾認為,吃藥配牛奶,可以保護腸胃,因此無論吃什麼藥,都習慣配著牛奶喝。食品藥物管理署企劃及科技管理組科長黃維生表示,這種做法很容易讓藥物效果變差,舉例來說,有些藥物屬於腸衣錠藥物,一旦與牛奶搭配服用,腸衣錠就會提早在胃裡溶解,藥物效果便大打折扣。國外更有學者指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一名50歲的癌末患者,生命即將終了,安寧病房的護理師教家屬精油按摩,幫病人舒緩疼痛感;2位兒子輪流幫癌末的爸爸輕柔按摩,藉由彼此肌膚的親密接觸,讓他們不再害羞,也勇敢向爸爸說我愛你,爸爸臨終時臉上帶著微笑。 安寧病房常使用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邱世哲表示,癌末病人通...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小baby經常會有流口水的情況,雖然長牙或是腸病毒入侵都會造成小baby流口水,但是,如果是細菌感染造成會厭軟骨發炎,也會因為吞嚥困難,而有流口水的症狀;醫師提醒,由於會厭軟骨炎嚴重時會出現呼吸道阻塞,家長要特別留意! 病況嚴重會堵塞住呼吸道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去遊樂園玩雲霄飛車,不只刺激、好玩,說不定還可以幫助腎結石排出。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坐雲霄飛車可讓較小腎結石通過泌尿道系統、排出體外,降低後續腎結石阻塞風險。 坐雲霄飛車 幫助小腎結石排出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骨科醫學院泌尿科教授大衛‧華亭格表示,過去有些傳言說,遊樂園雲...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