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戲水慎防耳進水 以免引發外耳炎

戲水慎防耳進水 以免引發外耳炎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夏日許多人透過游泳和戲水來消暑,但有些人戲水後,會發生耳朵脹痛、流膿、引發頭疼,被稱為「外耳炎」,也是俗稱的「游泳耳炎」。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耳鼻喉科林怡岑醫師表示,游泳和戲水後,容易造成細菌、黴菌滋生,若耳朵有外傷,就容易感染,免疫力較差如糖尿病患者,可能引發嚴重感染。

耳朵構造由外而內,可分為外耳、中耳與內耳,而外耳和中耳有俗稱為鼓膜的耳膜相隔。一般而言,只要耳膜是完整的,外耳道的積水不會進入中耳和內耳。林怡岑醫師表示,臨床上常見用棉花棒或其他器械掏耳朵,造成耳道表皮損傷,而當游泳和戲水後,細菌、黴菌容易滋生,病菌就可能進入外耳道作怪,免疫力較差的病人,更可能造成嚴重感染。

林怡岑醫師指出,若要防止耳朵進水,可用游泳專用耳塞避免,若是耳朵不慎進水,可以先嘗試將頭傾向進水耳朵的那一側,再做跳躍動作,大部分積水會自然流出。若外耳道仍有積水殘留,皮膚表皮泡水後腫脹,將變得更加脆弱,容易造成受傷,在利用棉花棒清潔時,必須更加小心,輕輕擦拭即可,可讓少許殘餘水分自然揮發,避免過度清潔。

林怡岑強調,若因耳朵進水出現腫脹,甚至疼痛後,建議應避免再次游泳、戲水或潛水,洗澡時也要小心再次進水,也應避免再利用器具掏耳朵。若症狀無法緩解,應盡早就醫,請醫師檢查外耳道是否腫脹發炎、外耳道內是否有異物殘留、或是黴菌感染,若有外耳炎情況,可透過耳滴劑或口服藥物治療。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7281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高齡化社會使得白內障病人越來越多,許多退休族群正要開始享受人生第二春,但是卻因為白內障而有諸多不便,因而足不出戶。其實,白內障只需接受人水水晶體置換,就能獲得良好的視力,而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白內障病人置換人工水晶體也有了更多的選擇。目前就有進階版多焦點人工水晶體,是經...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國人飲食習慣改變,導致胃癌發生比率逐年攀升,根據衛福部103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胃癌發生率位居第七名。臨床上,手術治療是必要的手段,傳統多為直接開腹,傷口大至10-20公分,容易造成患者體力耗盡、復原不易,而近年微創手術日趨盛行,其中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由於「出血少、傷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2017海峽盃籃球邀請賽台北站規模翻兩翻運動可以強身健體,為能增進青年人的健康體魄,2017海峽盃籃球邀請賽台北站參賽隊伍規模就比去年增加一倍,主辨單位並邀請到奧運金牌選手專程來台,參加兩岸明星公益表演賽,使兩岸更多喜歡籃球運動的青年,一起來共襄盛舉。去年姚明來台 今年...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慢性腎臟病人最怕的就是洗腎,而在治療腎臟病時,除了使用藥物之外,飲食也必須要特別注意!營養師提醒,尤其是蛋白質的攝取量,由於慢性腎臟病區分為五期,會有不同的標準,而且在攝取的食物上也會有所限制。第1、2期慢性腎臟病 均衡飲食、多喝水少吃鹽慢性腎臟病的發生和飲食脫不了關係...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