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發布「2014代謝症候群與運動認知度調查報告」,台灣民眾對代謝症候群認知度偏低,72.1%自述有運動人口中,逾三成過胖,二成六為代謝症候群所苦,並沒有越動越健康。該基金會呼籲,民眾除了培養運動習慣外,生活中應該多動少坐,就算做簡單的家事,也能有效消耗卡路里,才能控制血壓、血糖、血脂肪、避免腰圍變粗,遠離代謝症候群的發生。
台灣陽明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研究中心及運動治療暨輔助科技研究所教授陳俊忠表示,代謝症候群衍生疾病,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徵候群及腎性病變等,死亡率於2013年佔31.3%,已高過惡性腫瘤且達近五年最高峰。
該調查透過電話訪問20歲以上男女,共1,200位,結果顯示不運動原因逾六成以太忙為由。能正確回答三高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僅約三成;能正確回答出五個代謝症候群指數僅約一成九;正確回答男女健康腰圍標準值僅約一成五;正確回答腰圍代表內臟脂肪僅約二成八,由此可知台灣民眾對代謝症候群認知度偏低。
該基金會董事長孫璐西表示,內臟脂肪會分泌過多的游離脂肪酸而致使代謝異常,而內臟脂肪的堆積會使腰圍增加,因此腰圍若是超過標準女性應低於80公分(31.5吋),男性應低於90公分(35.5吋),表示內臟脂肪堆積多,代謝症候群及三高的罹患率自然也會增加了。
陳俊忠表示,現代人生活忙碌,運動時間少,但其實有不需另外花太多時間的辦法增加活動量,例如多從事融入生活型態的體能活動,像是通勤走路、到垃圾、走樓梯、做園藝、遛狗、散步等,就能增加熱量消耗。
做家事也能兼顧健身
做家事也能兼顧健身!私人運動教練祕翔威表示,平常在家打掃,例如以深蹲擦拭窗戶,可活動髖關節,促進血液循環外,還能鍛鍊大腿和臀部肌肉;看電視時,坐在椅子上,雙手合十,雙腳膝蓋彎曲,大腿和背部離開椅子,用腹部力量支撐,停留約20秒,可鍛練腹部肌肉,進行核心訓練等。
根據美國科學家實驗結果顯示,每天少坐多動,移動和走路的次數較頻繁者,非運動性熱量消耗會比平常人多,每天可多燃燒 350大卡,自然不容易變胖。
此外,陳俊忠也提到,比利時文獻指出,若每天比原本多走4,000步,有助於控制血糖,並可顯著降低糖化血色素HAB1C數值0.5%,推估約可減低約三成糖尿病併發症,四成糖尿病相關死亡率。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