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毫米之爭! 微創整形的時代

毫米之爭! 微創整形的時代

人常說:「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一般來說,這都在指射擊、射箭的瞄準,但也可以擴展到生活中的各個層面,企業有了錯誤的投資,可能導致企業的破產;老師教導學生的觀念有偏差,可能造成學生一輩子的陰影;美容整形醫生的評估判斷的一念之差,可以把美的變成不美,也可以把不美的變成美的。我們處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醫學科技日新月異,舊有的觀念不斷的被打破,我們要不斷的調整自己,與時俱進,才能為愛美的人創造更好的未來。

在二十年前,整形美容還是以傳統手術為主,大家的思維是以手術為主,任何的問題,第一考慮的就是手術,想用開刀來解決所有問題;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觀念開始被打破,最早開始的就是臉部拉皮手術,臉部隨著時間的流逝,出現了細胞老化、膠原蛋白流失、肌肉組織失去彈性等狀況,皮膚開始有鬆弛的問題。一般來說,是等皮膚鬆弛到了一定程度,才考慮拉皮手術的。但手術畢竟是一個破壞的方式,組織破壞了是不可逆的,重覆手術造成的面部表情流失及僵硬是一定會出現的。因為這樣的併發症,專業的整形醫生都認為拉皮手術是盡量年紀大了才考慮。不過,有些要求比較高的愛美人仕,出現了一點鬆弛都受不了,所以,這項手術有些人不到三十五歲就做了,這樣跟原先在醫學專業考慮的狀況就有所出入了。

拜光電醫學科技的進步,出現了電波拉皮或微波拉皮這些醫美神器,解決了輕微鬆弛到嚴重鬆弛間的灰色治療區,讓很多人不必提早接受拉皮手術,當然,長脈衝雷射也有相同的效果,甚至到最新上市的音波拉皮。我們可以在臉部出現〞毫米之差〞的面部鬆弛時,不用透過手術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另外,在生物醫學材料大躍進的時代,組織纖微刺激劑(Fibroplastic Agent)也可以利用刺激膠原蛋白的方法,達到皮膚緊實的目的,例如PDO埋線及聚左旋乳酸Sculptra。在臉部鬆弛這個問題上,我們從一厘米進步到一毫米,對於面部年輕化我們愈來愈精雕細琢,這是微整形時代的來臨。

另外,面部立體感及臉形雕塑的領域,借重現代生物光電醫學的進步,我們可以不再只有手術,而可以有更多的思考空間。舉例來說:從前嬰兒肥或是頰部脂肪肥大的治療方式,幾乎只有一個想法,抽脂或是溶脂手術。但是觀念隨著科技進步而改變,我們可以透過體外超音波或是溶脂針來破壞脂肪、利用微波拉皮或是埋線來縮小脂肪,相對於傳統手術破壞的方式,新的治療方式同樣達到減脂瘦臉的效果,但傷害卻少了很多。

再來提到臉型的問題,從前的治療方式,一個國字臉想要變成鵝蛋臉或是瓜子臉,只有用削骨加上下巴假體加長一途,但是現在我們可以透過長期施打嚼咀肌來達到這個效果,非正式的報告甚至提到,下頜骨角會因為長期肌肉萎縮造成骨頭變小的情形。下巴加假體的部份,因為受限於必須於原本的下巴結合,植完後都會有線條不順的情形,造成突出的下巴,感覺就很假。對於那些只需要毫米變化的人來說,假體不是唯一的選擇,有不同的植入物,例如玻尿酸、膠原蛋白,微晶瓷等可供選擇。而且因為植入物的可調整性,對於線條不平順或是不自然的部份,隨時都可以微調,這樣的自然度跟滿意度便大大的增加了。

與臉型立體感相關的鼻子部份,透過生物科技的概念,我們不必一定要植入假體,只要打入植入物,或者PDO線材,利用生物效應,讓細胞進入到組織內,經過一段時間,我們可以雕塑出一個好的鼻型,也避免了鼻部手術造成不自然的感覺。

我們有幸生在這個醫學科技爆炸的年代,愛美的我也不想成為歲月的犧牲品,我想一直保持著年輕狀態,相信這也是所有愛美人的心願,透過這些光電生醫科技,僅僅是簡單的注射或是短時間的光電治療,就可以讓我們保持年輕,甚至凍齡,如果秦始皇生於今日,就不會去苦苦尋找那〞不老仙丹〞,因為仙丹隨處可得,希望所有愛美的人都能得償所願,這是我們醫美整形醫生的衷心訴願。

文/陳世棟醫師.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9741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大腸癌罹患人數從民國95年開始逐年攀升,統計至今已連續12年位居國人10大癌症第1名。衛生福利部更指出,如果50歲以上終生都不做大腸癌篩檢,罹患機率為7%,簡單來說,每15個人有1個人可能會罹患大腸癌。 國人大腸癌發生率高,除了維持健康良好的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外,主動...

閱讀詳情 »

前高雄市市長韓國瑜日前在造勢晚會提到,鵝蛋可以助孕一說,引發熱烈討論,甚至意外提高鵝蛋銷售量。鵝蛋是否真的能幫助懷孕?營養師叮噹(戴岑樺)說,優質蛋白質都可以幫助懷孕,並不限於鵝蛋,而且男女雙方都應該補充。人體無法自行合成 必需胺基酸需靠食補人體構成蛋白質的胺基酸有20種,其中9種人體無法自行合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眼鏡度數怎麼配都沒辦法兼顧清晰與舒適度,可能是斜位在作怪!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視光學科講師吳昭漢指出,斜位與斜視不一樣,斜位代表眼睛快要成為斜視了,但尚未斜視,而斜視則有明顯的外觀異常,這種眼位不正的問題並不罕見,如果擔心自己有斜位問題,應交由合格的驗光人員,進行雙眼視...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心房顫動發威 六旬翁每週冒冷汗、胸悶、暈眩60歲的黃先生,36歲時曾發生過心肌梗塞,裝置心臟支架後撿回一命,他表示,近兩年開始常冒冷汗、喘不過氣、噁心乾嘔,近期更是每週會發生一次不適情形,不只冒冷汗,還會胸悶、呼吸急促,頭暈甚至無力站不住,原本以為是心肌梗塞又要發作所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