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熱浪襲台 小心「熱中暑」致命|天下雜誌

熱浪襲台 小心「熱中暑」致命|天下雜誌

出處/天下雜誌第527期
作者/謝明玲
圖片/鄭佳玲

今年,全球各地飽受炎夏之苦,在高溫高濕的台灣,身體更難散熱,更容易產生「熱傷害」,引發致命併發症。做好三件事,就能預防中暑。

頂著三十五度高溫,陳小姐到合作的企業參訪。

中午日頭正豔。一個小時下來,她雖撐了陽傘,但因沒有即時補充水分,即使後來進了冷氣房,還是覺得頭昏、想吐。

全球都飽受炎夏高溫之苦。今年台北創下百年來六月最高平均溫度;七月初的九天內,英國已有七六○人在熱浪中死亡,日本也有超過萬人中暑。

七月中旬,陸軍下士洪仲丘疑似因不當管教,引發熱衰竭死亡的案例,更引起矚目。

如何預防酷熱環境下造成的「熱傷害」,是重要的健康課題。

高溫高濕 帶來四種熱傷害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暨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范豪益分析,四周環境超過三七.二度時,身體就無法用輻射的方式,將體內的熱排出,身體中心的溫度很容易竄高。

特別是台灣濕度高,不容易排汗散熱,更可能發生熱傷害的狀況。

萬芳醫學中心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張仁鴻說明,常見的熱傷害,有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熱中暑四種。

他解釋,這幾種熱傷害,主因都是在高溫環境下,身體大量的熱無法調節所造成的。

范豪益指出,大量流汗時,若沒有即時補充水分、電解質,就可能發生「熱痙攣」,大腿、肩部等部位的肌肉出現痙攣。

會發生熱昏厥,主要因為熱讓血管擴張,造成低血壓,腦部缺血而昏厥,在老人身上很常見;而熱衰竭主要是因為水分、電解質失衡,血液濃度變高,還可能產生脫水,甚至休克的現象。

但熱痙攣、熱昏厥和熱衰竭,都是熱傷害中比較輕微的,身體的中心溫度沒有太過升高。

「熱中暑」則是其中最嚴重的。

范豪益指出,熱中暑的定義,是身體中心溫度超過攝氏四十.六度,還會合併中樞神經系統症狀,例如昏迷、抽搐、認不清環境與人事等。

「很多中暑患者剛開始還有排汗,送到急診時,皮膚是滾燙的,汗卻排不出來,」范豪益說。

熱傷害可能帶來更嚴重的併發症,如橫紋肌溶解、腎衰竭,或是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不全症(DIC)等。根據統計,在熱環境下,每十萬人大約有十七到二十六人,會發生最嚴重的「熱中暑」,不當處理,死亡率高達五成。

【延伸閱讀】

刷牙防失智!4個好習慣,讓大腦變年輕

吃對,美白更有效!防曬6大健康食物

冰吃愈多,愈覺得熱!無助消暑的3種食物

能量飲料越喝越累?疲勞的7個壞習慣

點眼藥水的3大祕訣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人與人的連結」不只可能傳染新冠病毒,還可能與子宮頸癌、外陰癌、肛門癌、口咽癌有關?事實上,透過性接觸傳染的病毒,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的威脅性絕不容小覷,除了為人熟知的女性子宮頸癌之外,也可能造成男性感染菜花或多種癌症風險。除了固定性伴侶...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李文成 韓羽婕/台北報導 本土跟死亡個案持續「+0」,但一口氣卻多了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7)日下午公布國內新增8例COVID-19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這7男1女,分別從美國、印尼以及菲律賓入境台灣確診,且8...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李文成韓羽婕/台北報導 國產疫苗高端疫苗獲選成為世界衛生組織(WHO)贊助的「團體試驗疫苗」計畫兩支候選疫苗之一,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7)日下午主持疫情記者會時也特別花時間、主動提及此事,陳時中用「非常不容易」形容此事,強調替高端感到高興,...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李文成 韓羽婕/台北報導 手下防疫大將王必勝遭媒體驚爆與小15歲的護理師發生婚外情,桃色負面新聞重創形象,王必勝的職務要不要調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7)日正面回應,目前沒有任何要更動的計畫,稱指揮中心跟醫福會目前還非常需要他。 身為中央流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