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美國人愛上走繩運動

美國人愛上走繩運動

在上世紀80年代早期,登山愛好者亞當·格羅斯基和傑夫·艾林頓最先開始在停車場邊緣的索上行走,開創了這項運動。近幾年,在美國街頭、公園裡隨處可見青少年在“走繩”,這項運動越來越受歡迎。

走繩運動是種鍛煉平衡能力的運動方式,通常在戶外進行。用於該運動的繩子一般是一條一英尺寬的有彈性的尼龍繩,玩家往往在公園裡找兩棵樹將繩固定好,然後就在上面行走。總的來講,該運動和走鋼絲很像,但繩子是有彈性的,而且要比鋼絲寬很多,難度相對小很多。加上一般離地面距離很小,也沒有太大危險。

走繩運動也有很多種類。最為常見的就是在任何地方,只要能找到兩個固定繩子的點,就可以進行走繩,各年齡層的人都可以玩。渴望挑戰極限的年輕人還開發出“雜耍式”,標準動作包括在繩上站立並長時間保持平衡、任意朝前或朝後走、下蹲再站起、180度旋轉等。難度較高的還有“瑜伽式”,把瑜伽動作融合到了走繩運動中。可想而知,本來就複雜難做的瑜伽動作,如果要在一根晃蕩的繩子上完成肯定是難上加難,但這種方式也能將瑜伽所強調的平衡性和集中力發揮到極致。

美國運動專家認為,走繩運動對於平衡感的鍛煉有很大好處。和一般運動方式不同,繩上行走的平衡性訓練幾乎可以調動身體上的每一塊肌肉,使一般鍛煉方式很難訓練到的肌肉群得到很好的鍛煉。此外,這項運動對提高人的集中力和柔韌性也有很大好處。但並不推薦普通人過度嘗試高難度動作,以免發生不必要的危險,如肌肉扭傷等。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日本腦炎現蹤新北市現值日本腦炎流行高峰,民眾不可不慎!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新增1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也是新北市今(2017)年首例,個案為56歲女性,6月11日因發燒、頭痛等症狀至診所就醫,6月15日因出現語言表達困難及肢體抽動等情形,至醫院就醫後即收治住院,經通報檢驗於...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老人身心症 照顧者就這麼「伴」!依據家庭照顧者總會從2010年至2015年的統計,家人不堪長期照顧壓力,進而傷害被照顧者的新聞事件就有40件,每一個案例背後都是悲傷的家庭,都有著一段令人不忍且感傷的故事。台安醫院身心科醫師許正典指出,研究顯示,20%的老人有身心症(Ge...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助患者及家屬選擇治療 推醫病共享決策為了提供給患者和家屬在接受任何治療前,也能參與醫療決策,大林慈濟醫院響應衛生福利部推動醫病共享決策;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醫師李振威指出,讓現有的實證醫學資訊,提供給患者作為可考量的選擇,讓醫療人員能支持患者做出符合其偏好的醫療決策。...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喬萱報導)超音波震碎血栓合併溶栓導管 減低腦出血 65歲張先生,之前在今年因攝護腺肥大進行雷射刮除手術,術後1個多月活動較喘,之後病情惡化,於急診測量血壓162/100 毫米汞柱,心跳每分鐘121下,呼吸喘促,在加護病房以正壓呼吸器治療(BIPAP),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為大範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