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肚子裡的黑蟲...看完之後我再也不敢吃這個了...!!!我很愛吃這個耶...

好可怕!!肚子裡的黑蟲!!看完後我真的不敢再大口吃這個我平常很愛吃的東西了.....

肚子裡的黑蟲...看完之後我再也不敢吃這個了... 我很愛吃這個耶...

什麼是肝吸蟲(中華肝吸蟲)?!

中華肝吸蟲(Clonor chissinensis),此蟲在古代典籍即有記載,只是使用不同名稱,它是會跑到肝膽道眾多寄生蟲之一,這種蟲子在人體主要引起慢性病變,臨床上常無明顯症狀。主要流行於中國大陸、日本、韓國、越南及台灣等東南亞地區的國家,台灣較正式的感染報告是在1915年,後來有許多流行病學的調查報告顯示台灣某些鄉鎮或村落為高感染區,為何有此現象,繼續看下去吧!

此蟲常約一至二公分,寬0.3至0.5公分,其第一中間宿主是淡水螺類,第二中間宿主為淡水魚,包含魚種頗多且多為食用魚類,例如草魚、鰱魚、吳郭魚等。它以囊狀幼蟲形態寄生在魚肉內,當人類食用含有此幼蟲,未完全煮熟魚類或生魚片就很容易被感染。此囊狀幼蟲進入腸道,約七至十小時內即經由總膽管移行至肝內的小膽管內,四週後即發育成熟開始產卵,每隻成蟲每日排卵平均三四千個,頗為驚人。中華肝吸蟲的壽命可長達一、二十年,這段感染期間幾無異狀,肝功能檢查除了極少數人鹼性磷酸脢稍會上升,可多是正常。但蟲體在膽道系統內容易引起其他併發症,發生膽道結石、膽囊炎的比例相對增加,亦會造成膽管內皮細胞的變性,是生成膽管癌的主要因素之一。由於在其生活史中牽涉到畜養的魚類,是相當重要的人畜共通寄生蟲病因。

傳播方式

食入生的、未煮熟或保存不當的乾燥、煙燻或塩漬含有囊狀幼蟲的淡水魚(第二中間宿主),這些囊狀幼蟲的外壁經胃酸軟化後,再經十二指腸內的胰蛋白酶的作用,幼蟲在十二指腸內脫囊而出,循著總膽管進入肝臟內的膽管寄生。此外,切過魚的菜刀、砧板或放過魚肉的碗盤等餐具如附著囊狀幼蟲,沒有澈底洗淨或用高溫熱水燙過,而再用來切或盛放食物,可能會造成食物污染而導致感染。

發病症狀

臨床症狀的嚴重程度與感染寄生蟲的數量、感染持續的時間、再感染的次數或宿主的敏感度等有關。大多數人如感染少量蟲數(少於100隻),症狀不明顯或輕微,例如:腹部不適、下痢等,部分病人(10-40﹪)可能產生周邊血液嗜伊紅血球增多合併間歇性黃疸;如感染中度蟲數(少於1000隻),呈現症狀較明顯,包括發燒、寒顫、厭食、體重減輕、腹痛、疲憊或腹脹等;如感染大量蟲數(1000-25000隻),可能會出現右上腹部急性疼痛的症狀,慢性感染者可能會發生肝腫大、腹部壓痛、腹水、門脈高血壓、黃疸或下痢等症狀,嚴重者可能致命。

因為這種寄生蟲可能在人體存活很多年(20-25年),肝臟可能因長期慢性感染導致膽管上皮增生、纖維化、膽結石或細胞病變等,有很多研究顯示中華肝吸蟲感染症與膽管癌有關。

預防方法

(一) 不要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煙燻的、塩漬的、乾的淡水魚類和蝦類。
  * 食用鮪魚、鮭魚、旗魚、海鱺及紅魽等海水魚生魚片,不會感染中華肝         吸蟲。
(二)處理淡水魚、蝦時洗淨雙手,厨具及餐具亦須洗淨並用高溫熱水燙過。
(三)生熟食砧版分開,避免食物交叉污染。
(四)不以生魚餵食狗、貓及豬等保蟲宿主。
(五)畜牧業者應禁止新鮮糞便排入水流,以防止傳染源擴散。
(六)養殖魚池例行清理污泥,消滅淡水螺等中間宿主。

 

雖然說深海魚不會有但小編我現在還是覺得毛毛的...以後吃之前都要問清楚來源了!!!

資料來源1 資料來源2

 

相關推薦

TEXT/Bella.tw儂儂 PHOTO/網路 前陣子謝欣穎結束英國遊學行程,特別為內衣品牌擔任一日店長,再次讓大許多人看見他的好身材,尤其是她那性感的螞蟻腰,是多少女生最羨慕的腰部線條。她也分享自己藉由流瑜珈保持身材的祕訣,她說利用流瑜珈的動作,不僅可以大量排汗消水腫,更可以有效地燃燒脂肪。就讓...

閱讀詳情 »

報導/林子璇、攝影/luckysadness、圖片提供/呂尚穎 人們常說:「要活就要動」,80歲的呂良達和73歲的呂俞秀榮肯定是這句話的最佳代言人。 不論颳風下雨,一星期中倆人至少會有3天,在臺北與基隆兩地奔波,而促使他們長途跋涉的動力,不是金孫、更不是老友,而是擁有千年歷史的瑜珈。 呂俞秀榮說,...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梅志銓報導) 人的心臟就像幫浦,馬力不夠時,血液就無法順利循環,這就叫做「心臟衰竭」,嚴重可能導致死亡。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近日為「心臟衰竭」取別名為「疲球心」,提醒民眾多注意疲球心「喘、腫、累」等警訊。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林俊立教授表示,疲球心典型症狀包括呼吸喘、容...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