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肺癌福音 新一代化療藥維持療法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北部一位六十多歲婦人,罹患下咽上皮細胞癌,三年前經放射及化學治療後,病情受到控制,不料卻突然出現大量胸肋膜積水,初以為咽癌轉移,經檢查才發現罹患「肺腺癌」,經過一系列標靶及化療後,病情好轉,目前使用維持性治療,穩定病況迄今。

肺癌主要分成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因癌細胞生長、分化及擴散速度不同,兩類臨床治療及對化療反應也有極大差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謝政毅醫師說明,在台灣,非小細胞肺癌約占肺癌88%,雖然生長速度與轉移較慢,但僅少數患者可以手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眾多類型中,以肺腺癌占50%,是肺癌最常見類型,由於大多發生在肺部邊緣腺體組織,為周邊型病變,因此患者多半沒有自覺症狀,確診往往已為晚期,預後不佳。

非小細胞肺癌可分為四期,包含Ⅰ期、Ⅱ期與ⅢA、ⅢB期、Ⅳ期。治療原則依分期早晚不同,局部早期(Ⅰ期、Ⅱ期)以手術治療為主,ⅢA、ⅢB及Ⅳ期則屬於晚期,須依病人身體狀態及意願,接受標靶或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謝政毅醫師進一步表示,病患不該對標靶藥物存有神效迷思,而應先了解本身的癌細胞是否有特定基因突變,如腫瘤細胞在「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簡稱EGFR)有特定基因突變時,治療使用標靶藥物特別有效;相反的,如果無特定腫瘤基因突變,則對標靶藥物幾乎沒有反應。

如果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則建議轉換成化學治療,在四個至六個化療療程後,經過醫師評估後可緊接著使用「維持性(maintenance)療法」。謝政毅醫師解釋,若是延續使用原來治療藥品組合,可能累積藥品毒性,不會延長存活期。所以現今的做法有兩種,一種是從原本治療藥品組合中選擇有效且副作用較小的藥品繼續治療,來延緩疾病惡化的可能,同時因其副作用較傳統化療藥物少,感染、嘔吐、掉髮的發生率降低,可在維持患者生活品質的前提下,來達到疾病控制的成效。另外一種方式則改採用其他藥物繼續治療,來延長病人存活期。

醫師提醒,現今在新一代化療藥物的使用下,肺腺癌治療已有長足進步,並有效延長存活期,建議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並注重均衡飲食,以維持體能,重建身體免疫功能。同時不要迷信坊間偏方,務必聽從專業醫師指示,做出對自己健康有益的選擇。若民眾想了解更多關於肺癌資訊,也可查詢肺癌衛教網http://www.lungcancerhope.com.tw/。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9386

相關推薦

(圖片來源globoesporte.globo    ntdtv 下同)站立歪斜或坐姿不端正、習慣性翹腳、長時間坐在計算機前都會造成我們脊椎歪曲不直,脊椎一旦彎曲歪斜,很多毛病會跟著來,所以可以常常做滾背的動作,可以矯正脊椎,甚至有人長了骨刺也可以治癒哦!每天勤快108...

閱讀詳情 »

來見見這名過去7年只吃生肉的德瑞克(Derek Nance),活像是《陰屍路》的人類版! 原來他開始吃生肉是因為幾年前得了一種怪病,導致他不管吃什麼都會反胃全吐出來…醫生表示他可能是一種過敏症,於是他開始尋找過敏源,但他發現光是吃素或是避免攝取穀物都沒有效果…直到他改吃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威志報導) 42歲的陳小姐,生活習慣極佳,但是睡覺時常打呼, 在家人建議下至睡眠門診就醫,接受胸腔檢查,赫然發現左右肺均有腫瘤,已經是肺癌第4期。 國內一項健保資料統計發現,經常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患者,罹患肺癌風險明顯較高,雙和醫院胸腔科主任李岡遠醫師指出,長舒睡眠障礙直接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北榮兒童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信宏表示,兒童癲癇症,臨床上治療以手術與服用藥物為主。但是不少家長害怕「手術開腦」,寧願讓孩子吃藥,甚至是針灸,讓孩子維持現狀,就是要避免「開腦」所帶來的風險。 對此,陳信宏醫師說,有不少的研究已證實,「癲癇」可藉由手術來治療,而且盡早施行手術...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