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運動的迷思與事實

【彭玉章�台北醫學大學兼任運動醫學講師】

迷思:低強度的身體活動或運動,如走路、菜園或花園工作等對身體沒有好處?

事實:其實,這些低強度的身體活動或運動長時間來說,是最理想的身體活動或運動,因為這些身體活動最能有效運用肌肉,且最不容易引起傷害,並能終其一生行之。

迷思:短時間的運動沒有用,你必須至少一次運動卅分鐘才有用?

事實:很荒謬!這也是大部分人不運動的主因。根據研究,即使走五分鐘去吃飯、爬樓梯五分鐘,都對健康有幫助。當然,如果把走去冰箱拿東西吃等這一類的每一分鐘也算進去,又有點離譜,最好是運動十分鐘以上。研究顯示,運動三次、每次十分鐘跟一次運動卅分鐘對健康的效果差不多。

迷思:如果沒有運動到痠痛的程度是沒用的?

事實:最完美的運動是你隔天沒感覺怎樣,以前的諺語說「不痛無效」,現在正確的說法應該為「無痛效果大」才對。

迷思:當你年紀大時,新陳代謝減緩時,體重自然增加?

事實:如果你一直做加強肌力的運動,則新陳代謝率及體重就能終生維持穩定。當然,如果你少運動,就要少吃些。

迷思:光是運動無法減重及燃燒能量?

事實:中等程度的運動(如快走一小時六至七公里、慢慢游泳、優閒地騎腳踏車、自己拉車打高爾夫球)可以使代謝從休息的每分鐘一大卡增至每分鐘五大卡,也就是運動六十分鐘可消耗二百五十大卡。此外,運動還可以增加你的代謝率。

迷思:瘦的人不需要運動?

事實:瘦,不是健康的保證。運動最大的好處不是減重。研究顯示,體重中度超重但長時間運動的人比體重瘦但不運動的人長命。

迷思:不運動的胖小孩長大後,脂肪自然會消掉?

事實:運動的習慣最好從小時候開始。少運動的小孩會繼續保有他們的嬰兒脂肪,持續增加體重至成年。這些小孩和他們不運動的父母一樣,過著靜態的生活最容易得心臟病。

以上的事實是根據哈佛校友研究、佛萊明漢心血管疾病研究計畫及美國公共衛生署長的「身體活動及健康報告」等所做的陳述及推薦,值得國人重視與深思。(作者亦為苗栗後龍新光診所副院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人類的遺傳多樣性來自父母同源染色體配對互換,其中酵素DMC1能協助不完美的DNA配對並達成完美的DNA互換,但為什麼基因不會百分百遺傳呢?中研院利用冷凍電顯發現DMC1獨特結構,找出酵素如何調控DNA達到完美互換的關鍵機制;此研究成果也成功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花蓮報導】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近日舉辦「中醫顧健康,防疫好生活」活動,由中醫師盧昱竹及龔彥綸分享預防感冒與穴道按摩教學外,中醫部團隊也為候診的病人及家屬做耳穴健檢,幫助他們更了解自己的體質,進而提升身體的抵抗力來抵抗外在的邪氣。 最近寒流一波波來襲,隨著氣溫降低,病毒較為活躍,如...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花蓮報導】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近日舉辦「中醫顧健康,防疫好生活」活動,由中醫師盧昱竹及龔彥綸分享預防感冒與穴道按摩教學外,中醫部團隊也為候診的病人及家屬做耳穴健檢,幫助他們更了解自己的體質,進而提升身體的抵抗力來抵抗外在的邪氣。 最近寒流一波波來襲,隨著氣溫降低,病毒較為活躍,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據英國研究指出,氣溫每低1度,未來2個禮拜及1個月內罹患心肌梗塞的機會分別增加2%和2.6%左右!心血管疾病像是個隱形炸彈,隨時都可能發作,尤其是長期三高控制不好者,秋冬季節更應注意,因為突然的低溫會使血管急遽收縮,導致血壓飆升過大,容易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心衰竭和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