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過度雷射 除痘疤反致皮膚發炎變黑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鳳凰花開,畢業在即,剛踏入社會的新鮮人首先面臨的就是「面子」問題,為了快速解決臉部困擾,部分人選擇以醫美療程改頭換面,但醫師提醒,接受醫美療程可別操之過急!曾遇一名社會新鮮人,就診時臉部發炎、反黑,甚至有組織液滲出,一問之下,原來她為了求職體面處理痘疤,竟然在一週內接受多種雷射治療,使肌膚一傷再傷,成了大花臉。

收治該個案的開業診所院長戴文瑛醫師指出,這位新鮮人跟朋友合購便宜的飛梭雷射,術後痘疤沒改善,臉部反倒嚴重紅腫、發炎,又經醫美業務人員遊說接受淨膚雷射,想做即時補救,沒想到臉部皮膚色素沉澱、變黑,組織液從中滲出,幸好求診後給予體內外同步修護療程,個案約半年後已恢復膚況,只留下淡淡疤痕。

常見的醫美過度治療,可分為雷射及針劑注射。戴文瑛說明,雷射療程的原理是「先破壞再建設」,如果重複接受兩種同樣的雷射波長,易造成皮膚熱傷害,出現紅腫、脫屑、過敏,甚至反黑、組織液滲出;表皮遭破壞還可被修護,但患者若再接受化學性換膚或做臉,受到酸類刺激,傷害將直達真皮,使皮下血管增生、反覆發炎,導致「發炎後的色素沉澱」。

戴文瑛表示,人體角質層的正常代謝週期約28天,但隨著年齡及角質破壞程度,代謝週期也隨之拉長;建議兩種雷射療程之間應間隔3星期,皮膚敏感者則延長至4-6星期。

至於針劑注射,同一部位應避免在短時間內重複注射不同填充物,一般注射後3個月,皮膚組織跟填充物可融合地最自然,如果這期間注射其他材質填充物,容易讓免疫系統不穩定的人發炎、紅腫、過敏。

戴文瑛提醒,無論接受哪種醫美療程,事前都必須跟專業醫師討論曾做過哪些療程,注意時間間隔,針劑注射後不過度做臉部按摩;雷射後盡量使用純天然、不含香料、安定劑及防腐劑的保養品,也避免使用含酸類、酒精類等刺激性的保養品。自己做好把關工作,就不用擔心過度醫美讓「面子問題」惡化!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9948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2021年5月疫情升溫,在三級警戒下,民眾盡量避免外出,降低群聚感染,在醫院裡也延後非緊急的手術、檢查與住院,然而癌症病人卻面臨著擔心新冠肺炎感染,一方面卻又害怕因為延後治療而讓疾病有所變化,此時就凸顯醫院與癌症病人的順暢溝通的重要性。疫情減少非急性住院 家屬情緒壓力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6)日公布國內新增2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7例本土及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7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7例本土病例(其中15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為17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發...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一到夏天,你也一定會找個有冷氣開放的餐廳或商店吹冷氣納涼嗎?當下班回到住家時,一進門仍然是先打開空調,一整天下來,幾乎時時刻刻都在冷氣房中度過?小心不僅會漸漸地耐不住酷熱了,還可能得了「空調不適應症」。空調不適應症 常見症狀有這些家醫科主任鄒孟婷指出,所謂的「空調不適應症」...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因為一場COVID-19,讓全台民眾的2021年夏天格外不同。在疫情3級警戒下,多數人已度過數周白天居家辦公、遠端上課,晚上在家刷劇、滑手機的日子。而每當鄰近下一個有望解封的日子到來,內心是否也不知不覺想著疫情趨緩後,要先做那件事? 《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