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避免中風耗家產 每天量測血壓與心房顫動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別以為只有老人家才會出現心房顫動!日前就有一名年約四十歲男子,和友人飲酒作樂一整夜,隔天卻出現心跳加快、冒冷汗的症狀,他原本以為自己心肌梗塞了,於是迅速到醫院求診,結果證實是突發性心房顫動。醫師提醒,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會造成中風和心臟衰竭而猝死,不得不慎。

心房顫動和老化大有關係,會造成心臟老化的危險如高血壓、糖尿病、抽菸、喝酒等都會造成心房顫動;中壢長榮醫院心臟科主任王德和表示,心肌老化,會使得心臟出現纖維化,進而造成心臟電位出現亂流,以致於就會導致心房顫動,發生心律不整的病況。

心房顫動過去被認為傷害不大,且沒有立即性生命危險,其實這是最容易導致中風的疾病之一。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統計,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出5倍,死亡風險更較一般人多2倍,每3位患者就有1人出現中風,也就是全台約23萬人因為心房顫動,深陷在中風危險之中。

所以,王德和主任指出,心房顫動雖然是以老人家居多,但是也有不少青壯年,因為喝酒或抽菸,導致心肌出現毒性,對心臟肌肉造成傷害,以致發生心房顫動;且根據研究顯示,對於只是瞬間亂跳一下下就停止的心房顫動心律不整,和已經發生慢性心律不整的病人,中風比例是一樣的,因此要特別注意,不可輕忽其嚴重性。

王德和主任解釋,心房顫動心臟碰碰亂跳造成心律不整,會使得心臟瞬間喪失功能,除了會發生心臟衰竭,導致猝死之外,並進而會使心血管產生血塊,血塊若是流到腦部,就會導致中風,血塊流到腿部、手指,就會造成栓塞,而一旦心房顫動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就會增加中風危險。

王德和主任指出,心房顫動病人的血壓往往會難以量測,因為心跳忽快忽慢,血壓也就無法固定;也因此,定期量測血壓,就非常重要,而且目前有血壓計可合併量測心房顫動的儀器,對於心房顫動所可能發生的危險就可及早做監測。

另外,王德和主任並強調,民眾也可透過風險評分來確定心房顫動患者中風的風險,依據「CHA2DS2-VASC」就可以提供更準確的風險評估;C(心衰竭)1分、H(高血壓) 1分、A(年紀大於75歲) 1分、D(糖尿病) 1分、S(中風)2分,V(支架)、A(年紀介於65-75歲) 、SC(女性),若是分數在1分就應使用抗血小板用藥,2分以上就要使用抗凝血劑,來預防中風發生。

若民眾不幸中風無法自理時,所帶來的鉅額費用更是可觀,每月照護費用從3萬到8萬不等,以每月5萬計算一年約為60萬左右、十年約為600萬;阿基師也特別呼籲民眾要居家量測血壓和心房顫動,做好預防措施,避免中風的發生!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2452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天氣漸涼,又是流感的流行期!疾管署宣布,10月1日起,開放接種公費流感疫苗,今年公費接種新增50歲以上成人,已採購600萬劑疫苗因應,呼籲民眾及早接種、預防流感。 流感季節又來了 疾管署署長周志浩指出,每年12月底至隔年3月是流感高峰期,一旦感染流感症狀較感冒嚴重,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針對醫師納入勞基法問題,立法院進行朝野協商,在野黨傳出提前入法,時代力量希望提前到2018年,國、親兩黨甚至擬提前到明年。對此,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執行長林世嘉認為,要解決醫師過勞問題,應調整頭重腳輕的醫療體系,先做好強化分級醫療、施行論人計酬。 2019年醫師納勞基法...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我痛到睡不著!沒睡飽,疼痛怎麼會好?」醫師在門診中有時會聽到這樣的抱怨。英國華威大學研究發現,如果想讓患者舒緩慢性疼痛,睡眠是重要關鍵,運用認知行為療法,或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睡眠困擾。 認知行為療法 打破惡性循環 英國華威大學精神學系睡眠與疼痛實驗室研究團隊研究發...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近來不少民眾為了「抓寶」,在街頭猛衝狂奔,一個不小心發生扭傷,甚至跌倒、摔傷。根據醫師診間觀察發現,曾有患者腳踝扭傷後,以熱敷消除腫脹,卻加重疼痛感,甚至產生水泡才就醫。 冰熱敷使用時機大不同 「到底該冰敷,還是熱敷呢?」許多人都有類似的疑問。新北市立聯合醫院骨科主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