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預防食道癌「三種東西別碰」胃食道逆流是警訊,4成民眾卻輕忽

預防食道癌「三種東西別碰」胃食道逆流是警訊,4成民眾卻輕忽

如果你是熬夜一族,壓力大、應酬菸酒不離身,可要小心食道癌找上門。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資料,僅在2011年就增加將近2200名食道癌患者,是年輕化最快的癌症! 醫師提醒,菸、酒、檳榔、胃食道逆流等都是食道癌的好發因子,建議進行內視鏡檢查及早找出癌變。

食道癌雖然排名國人十大癌症第六位,但這幾年醫師發現,現代人因壓力大,三餐不正常,加上常吃甜食、喝咖啡等引起胃食道逆流,在輕忽狀況下增加細胞產生癌變機會,導致食道癌年齡層明顯下降。統計顯示,這十年來因食道癌死亡的男性,竟年輕了六歲。

菸酒檳榔是好發因子


高雄義大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王文 指出,引起食道癌最大的風險因子,就是菸、酒及檳榔。研究顯示,若同時有抽菸與喝酒習慣,罹患食道癌機率是一般人的四十二倍,但如果再加上檳榔,罹癌風險就暴增到一九五倍。所以臨床統計顯示,罹患頭頸癌患者,有兩成的人會在食道發現癌症。

王文 還提出一個很有趣的研究,若你是喝酒臉就會紅的人,罹患食道癌的機率恐比其他人高出十四倍。他解釋,喝酒就臉紅是體內缺乏一種代謝酒精的酵素(乙醛去氫酵素,ALDH2),導致叫乙醛(Acetaldehyde)的致癌物質在體內堆積,使血管擴張,皮下微血管充血而臉紅,日積月累後,更易導致食道癌的產生。研究顯示,若你是臉紅一族又猛灌酒(每天超過酒精三十克),罹患食道癌風險高達一○二倍。

王文 就曾收治一名喝酒就臉紅的台商,每天至少兩包菸,因工作關係長期喝酒應酬,五年前健康檢查時發現下咽部有腫塊,建議他加做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竟在食道發現六公分早期腫瘤。他說,若當初沒檢查,即使治好下咽部腫瘤,還是可能死於被忽略的食道癌。

除了要注意菸、酒、檳榔等風險因子外,罹患胃食道逆流也是食道癌年輕化的主要兇手。亞東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鍾承軒說,原本腸胃科病人因潰瘍而就醫的比率較高,但這幾年胃食道逆流反而有明顯增加趨勢,據衛生福利部調查顯示,胃食道逆流盛行率高達二五%。

鍾承軒分析增加的原因,主要與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作息不正常有關,如果再加上飲食不節制,喜歡吃香喝辣導致肥胖,也都是罹患胃食道逆流的高危險群。他提醒,當食道細胞長期遭胃酸破壞,為了適應強酸環境而造成變性,就會形成醫學上所謂的巴瑞特食道症。

用內視鏡檢查揪病變


鍾承軒說,巴瑞特食道症是細胞癌化的重要關鍵。根據國外研究,有胃食道逆流症狀的病人中,一○至一五%有巴瑞特食道症,若細胞高度分化不良,每年癌變機率高達六%,而巴瑞特食道症病人發生食道腺癌風險是一般人的三十至六十倍。

令人擔心的是國人對胃食道逆流疾病輕忽的態度。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陳冠仰醫師指出,根據學會調查,有超過兩成民眾不知道菸、酒、檳榔是致癌危險因子,還有高達七成民眾不知道胃食道逆流與食道癌有關,儘管出現明顯症狀,四成民眾竟選擇忽略疾病。

陳冠仰說,台灣民眾外食比率高,其中偏好重口味鹹辣占三成,這些都是胃食道逆流的高危險群,但民眾多半以為去藥局買個藥或是吞胃乳就可以解決,事實上這些腸胃保健藥物,只能暫時解決症狀,民眾一定要有「輕忽胃食道逆流就等於是輕忽食道癌發生」的觀念。

其實透過內視鏡檢查,消化道狀況就能一目了然,陳冠仰呼籲平常有抽菸、喝酒習慣,又喜歡吃刺激性如燒烤油炸食物的民眾,若發現有「吞嚥疼痛、困難」、「不明原因之體重減輕」、「胸口疼痛」、「聲音沙啞及咳嗽好不了」等症狀,務必就醫做檢查,以利及早發現食道病變進行治療。

特殊內視鏡
癌細胞現形


傳統內視鏡像是在日光燈下看東西,對於異常生長的組織無法透過肉眼分辨,最新的特殊內視鏡透過特殊波長光線的照射,能輕易發現增生的細胞。

例如NBI窄頻影像系統,是利用特殊的藍綠兩種光線,照射在腸胃道黏膜上。正常組織會被光線穿透,血管會反射成綠色或棕色。醫師就可以利用「腫瘤組織血管增生快速」的特性,利用內視鏡中的放大鏡仔細觀察血管的分布與走向,藉此研判是否為腫瘤組織的證據。利用醋酸染色內視鏡,也可以用來發現食道細胞是否已經轉變成巴瑞特食道症。

有人說新式內視鏡就像是照妖鏡一樣,可以提早發現腸胃道中上皮細胞是否產生癌變,但這些內視鏡檢查結果,還是必須透過有經驗的醫師加以判讀,兩者缺一不可。

想看更多《今周刊》精采文章,快點下方連結!!

預約財富,三期《今周刊》免費試閱,詳情請按此

預防食道癌「三種東西別碰」胃食道逆流是警訊,4成民眾卻輕忽

立即免費索取三期《今周刊》紙本雜誌!

 

【Life生活網取得《今周刊》授權文章專屬使用:原文詳載於《今周刊》。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全國3級警戒開啟後,全國公共場所強制實聯制,很多人都習慣拿起手機掃描QR Code後傳出簡訊,40天就發出6.1億則簡訊,政府更編列8億元預算,但媒體報導,地方政府疫調時發現,資料量相當龐大,同時速度太慢使用不方便,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回應,實聯簡訊僅是輔助。 指揮中...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胃腸道基質瘤是發生在腸胃道粘膜下的罕見惡性腫瘤,根據衛福部資料統計,台灣每年至少新增400至500名患者,好發部位從食道到直腸都有可能,其中又以胃部最常見,其次為小腸。胃腸道基質瘤常見腸胃道症狀 不適程度取決於腫瘤位置與大小彰化基督教醫院外科部張宏基主任表示,胃腸道基質...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42歲的李先生是公司主管,近期感到容易疲勞,以為自己是運動過度造成的,沒想到怎麼休息都好像睡不飽,甚至情緒越來越暴躁,一到下午就打瞌睡,就醫檢查發現血液中睪固酮濃度太低,原來已提早進入男性更年期。經醫師診斷後接受補充睪固酮治療,兩週後就有感好轉,兩個月後已恢復往日活力,...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72歲的孫先生罹患房室傳導阻斷併心搏過緩多年,裝置傳統心臟節律器治療十餘年,近兩年開始有心衰竭症狀,包括呼吸喘及無力,左心室收縮功率,也就是左心室將血液打出去的能力僅剩43%,不及正常值的50%以上。收治案例的高雄長庚心臟內科陳煌中主治醫師指出,孫先生雖然左心室功能下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