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頭痛有好多種,如何揮別頭痛,你應該這樣對症下藥!!│這樣做,痠疼痛不上身

頭痛有好多種,如何揮別頭痛,你應該這樣對症下藥!!│這樣做,痠疼痛不上身

全台灣每天有超過150 萬人天天在頭痛,每月至少發生一次頭痛的人,高達六成的比例!到底要怎麼樣才能揮別頭痛?

頭痛的定義很簡單,只要是頸部以上—「頭」的疼痛就是頭痛;世界頭痛學會於1988年訂定第一版的診斷標準,2004年第二版則更名為「國際頭痛疾患診斷」,2013年第三版更將頭痛分為14大類,總計約有300多種!

你是哪種頭痛?

頭痛雖然有三百多種,依分類標準可以簡單分為「原發性頭痛」及「續發性頭痛」—「原發性頭痛」指的是沒有任何結構上的問題,縱使做一堆高階檢查(如電腦斷層、核磁共振)也找不到任何病兆,占所有頭痛百分之八十以上;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王署君指出,原發性頭痛與遺傳有很大的關聯,據統計,父母親其中一位有偏頭痛,下一代頭痛的比例約四成五;若雙方都有,下一代則高達六成七(約三分之二)的比例,持續有頭痛困擾。

至於,病人最擔心的腦部病變(如腫瘤、血管壓迫、出血…等)則為「續發性頭痛」,占極少數的比例(不到千分之三),這類病人往往會有以下特色—1.發病時間晚:50歲以後才開始的頭痛;2.發病很急:毫無預警、突然間的頭痛,如雷擊性的頭痛或短時間內由不痛到痛到最高點;3.合併其他症狀:除了頭痛外,還有視力模糊、頸部僵硬、手腳無力、意識障礙(反應遲鈍)、發燒等現象。「若你的頭痛有以上特點,應盡快就醫,」王署君提醒。

 

認識 3種常見原發性頭痛

臨床上常見的頭痛,則以偏頭痛、緊縮型頭痛、叢發性頭痛最常見,這三種都屬於「原發性頭痛」:

‧偏頭痛:和一般頭痛不一樣,發作時,整個腦袋一脹一縮的痛到不行,台語很傳神,所謂的「丟丟痛」,也有「腦內風暴」之名!百分之六十侷限在一側的太陽穴,但也有不少人會痛兩邊,通常還伴隨噁心、嘔吐,怕光與怕吵。有十分之一的患者,在頭痛前會看到閃光、盲點或閃電圖樣等「預兆」。

偏頭痛原因至今未明,一般認為可能和腦神經細胞組成的功能運作異常有關。此外,偏頭痛的發作和女性荷爾蒙分泌有相關性,所以患者以女性較多,且月經前後常常頭痛增加。

‧緊縮型頭痛:為較輕微的頭痛,通常發生在下午,兩側太陽穴或頸部位置會感到緊緊脹脹的,通常與壓力有關,這類型頭痛占所有頭痛的一半以上。

‧叢發性頭痛:非常少見的頭痛,通常是二十歲到四十歲的男生,疼痛發作時單邊眼周、眼睛上方或太陽穴會感到非常劇烈的疼痛,很特別的是會同時伴隨同側流眼淚、流鼻水與眼睛紅。此頭痛會固定在每天特定的時段、每年特定的季節才發作,發病原因不明,目前僅知病灶可能在下視丘。

 

記錄頭痛狀況,有助醫師診察

有頭痛問題,究竟要不要看醫師呢?王署君說:「當頭痛已經造成生活困擾,或一個月當中有10天都在痛,及一週內有一天以上得依賴止痛藥,請直接至神經科就診,倘若還是無法改善,再進一步尋求治療頭痛較有經驗的神經科醫師。」

當病人來到台北榮總「頭痛門診」就診時,我們會請病人先勾選約11頁的〈頭痛簡易問券〉內容涵蓋—頭痛狀況、視覺預兆、頭痛預兆、頭痛的特徵、頭痛併發症狀、個人健康狀況等等,讓醫師快速掌握病人狀況。此外,就診時病人應該向醫師把頭痛的種種情況說明清楚,這對於診斷非常有幫助。

至於,〈頭痛日誌〉究竟該怎麼記?「請記錄發作時,頭痛的程度(分為小痛、中痛、大痛),頭痛的位置(前中後、左右、兩側),持續時間,至少記錄2週,這樣就好,」至於伴隨的症狀如噁心、嘔吐等,不需要天天記錄,就診時記得和醫師說明就好,王署君如此表示,寫日記不用搞得太複雜,若病人有耐心,是可以依據台灣頭痛學會網站填寫〈頭痛日誌〉(http://www.taiwanheadache.com.tw/teach_33.asp)。

 

該做哪些檢查

    當病人因頭痛問題求診,醫師會根據病人的主訴(若病人有填寫頭痛日誌,藉由簡單的記錄,即可幫助醫師更明確觀察病人的頭痛變化)、提供的病史、臨床神經學檢查,多半都可以判斷病人腦內是否有長東西的可能,及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的儀器檢查。

    進一步的檢查包括腦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則多半用在懷疑有「續發性頭痛」。

 

頭痛怎麼辦

治療頭痛就是要解決頭痛的困擾,說穿了就是當頭痛發作時,該如何快速將頭痛降低,甚至預防再次發作。當然有些病人可以靠生活習慣的改變,如睡眠、情緒、運動與生活壓力的調適,以減少頭痛。但大多數求診的患者還是需要靠「頭痛用藥」解決惱人的症狀。至於藉由藥物是否有根治的可能,王署君表示,完全根治不再發作,幾乎是不可能,病人應將目標放在「好好控制頭痛」。頭痛藥服用的方式有2種,止痛藥及預防用藥:

.止痛藥:不同程度的頭痛,止痛藥物也不盡相同,然而,頭痛用藥經常有「藥物過度(依賴)使用現象」,尤其是血管收縮劑如加非葛(Cafergot),乙醯胺酚類如普拿疼(Panadol)等,這類藥物,若每月使用超過十天,非但無法改善頭痛,還會讓頭痛更加頻繁!

止痛藥的使用原則為「有痛才吃」,王署君進一步提醒黃金用藥時間為頭痛發作開始40〜60分鐘內使用,當疼痛痛久了,甚至到頭皮發麻再吃藥,就無法有效改善頭痛。如專門用來治療偏頭痛的翠普登,像是英明格(Imigran),就要越早使用,效果越好。

.預防用藥:可降低頭痛發生的頻率,但需天天使用,得連續使用4〜6週才會見效,連續服用3〜6個月後,醫師會再逐漸減藥,常見的有Inderal(心康樂)、妥泰(Topamax)等。王署君進一步說明,預防用藥是用在一個月有超過4到8天以上的頭痛,且疼痛的程度已經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品質。

除了藥物以外,頭痛時利用「冰敷」也有不錯的效果、睡覺也是好方法之一,另外,「針灸」在急性期確實有效,只不過當疼痛發作時,立刻針灸困難度很高!至於按摩,則因人而異,有些人頭痛發作時,按摩反而會加重不舒服。王署君表示,在美國FDA已經通過「穿顱磁刺激器」來治療頭痛,也許不久的未來,台灣也會進入臨床試驗。

〈本文摘自《這樣做,痠疼痛不上身》,本文出處

相關推薦

爽爆新聞網/爆料中心 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宣稱,台灣疫苗陸續到貨,接種率超過45%,等他打到第二劑疫苗,就代表疫苗很足夠了,台北市長柯文哲狠酸「沒人在乎蘇貞昌打第二劑沒」,蘇貞昌冷回:「我沒注意他講了什麼。民眾黨13日則在臉書發文痛批,高風險長者接種莫德納二劑不到1%,二類官員施打第二劑莫德納疫苗卻已...

閱讀詳情 »

爽爆新聞網/記者朱麒鼎/台北報導 宏恩醫療財團法人宏恩綜合醫院在每年9月第三週訂定為「病人安全週」,2021年世界病安活動主題為「把握關鍵,產除風險」。2021年9月13日至9月19日訂定為「病人安全週」,由朱紀洪院長帶領全院主管與醫療品質團隊熱情響應,並與衛生福利部及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訂定...

閱讀詳情 »

【記者李欣/台北報導】 後疫情時代,大家要如何安心重啟生活?國父紀念館與太極門氣功養生學會合辦的神氣家族人生智慧寶庫公益講座,9月12日因颱風改為線上分享──「入秋養肺好過冬」秋天進補 開春打虎,讓中醫師告訴你秋天可以為自己補甚麼!中醫師呂桓毅分享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有其意義,即使是疾病,背後也有生...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台北報導 台灣12至17歲青少年23日起將開始施打BNT疫苗,家長繳交同意書到今(14日)截止。只是不少家長憂心BNT對孩子們可能帶來的副作用有疑慮,尤其是所謂的「心肌炎」,讓部分家長人心惶惶。對此,國內幾位醫界權威也在近期發表了自己對於BNT疫苗可能帶來的副作用進行分析、解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