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小胖老師」袁惟仁腦溢血變植物人 慎防出血性腦中風

「小胖老師」袁惟仁腦溢血變植物人 慎防出血性腦中風

【NOW健康 葉立斌/綜合報導】資深音樂人「小胖老師」袁惟仁在2018年因腦溢血昏倒,而近況為2020年10月他在住處休養時,因跌倒再次昏迷,現在已不能對人有反應,醫師判斷已接近「植物人」情形。腦溢血又稱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108年國人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第4位,死亡人數超過1.2萬人,大約每過50分鐘,就有1人發生腦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也奪去三金影帝吳朋奉(2020)、與知名廣告人孫大偉(2010)的生命。


袁惟仁5年前跌倒腦溢血 全身癱軟無預兆


我們過去熟悉的袁惟仁,多是圓潤身形示人;然據媒體報導,在第一次腦溢血昏迷後,袁惟仁療養期間暴瘦20公斤;雖由姐姐悉心照料後,長回一點肉,卻在台灣二度跌倒昏迷。近期雖然眼睛能張開,卻不能說話與動作,被醫師判定為植物人。《維基百科》說明,2018年底袁惟仁在上海錄影時因跌倒頭部受傷,引發腦溢血,同時發現腦內有良性腫瘤。在2020年終於台東老家不幸跌倒受傷。


如前所述,吳朋奉也因類似情形離世,雙和醫院副院長,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胡朝榮針對腦中風等疾病,接受媒體聯訪時說明,腦中風分為血管阻塞和出血性,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屬於高危險群,抽菸、飲酒、高血脂則是重要危險因子。另一方面,俗稱腦溢血的「出血性腦中風」為血管破裂,國內患者與較常見的缺血性腦中風相比偏少,僅占2成。出血性腦中風發生時,血塊堆積在腦部,壓迫血管與神經,不若阻塞型腦中風有手腳無力等症狀,往往是突然癱瘓,且死亡率高於阻塞型腦中風。


缺血性腦中風vs.出血性腦中風 治療方向大不同


國內腦神經外科權威杜永光醫師指出,腦中風依照其發病的類型,可以分為缺血性以及出血性腦中風兩大類。缺血性腦中風顧名思義就是血管或身體其他部位血液中的雜質或血塊被血流沖落而形成,進而導致腦組織壞死和功能失調。常見的有因顱內血管本身狹窄或阻塞造成的腦栓塞,以及因遠處血栓子掉落流至腦內血管塞住所造成的腦血栓。


杜永光醫師說明,出血性則是因為腦血管破裂,導致血液流入腦組織中形成血塊,進而壓迫腦組織引起。最常見的是是因為位於腦部表面的大血管有病變,破裂出血所致。其常見的病變為動脈瘤或先天的動靜脈畸形的蜘蛛膜下腔出血,以及因為血壓沒控制好,導致腦內小血管的破裂的腦內出血中風。


若是缺血性中風的病人,在中風發生的極早期,可施予血栓溶解劑,但是,相對的導致出血的機會也會増加。而長期的治療,除了復健及三高的控制之外,也會給予血小板抑制劑或是抗凝劑,可預防血栓的形成及減少血管阻塞的機會。杜永光醫師強調,腦中風一但發生,治療的目標在於預防二次中風。


杜永光醫師進一步補充,出血性中風則以外科手術為主,腦內出血,若是血腫體積大導致腦壓上升,則應手術取出血腫,以免腦壓過高危及生命;蜘蛛膜下腔出血的人,若是因動脈瘤破裂所致,則要手術夾閉動脈瘤,以免再度破裂,現今也可缐圈栓塞術取代;若出血源自動靜脈畸形的破裂,則要切除此一畸形,以防止再出血,少數小而位於深部的畸形,也可以放射手術治療。


遠離三高危險因子 就是預防腦溢血第一步

衛福部國健署表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個案發生中風的風險分別是非三高個案的2.84倍、2.86倍及2.37倍。若發現有三高問題,務必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如需用藥,應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及定期回診追蹤,將三高數值控制在血壓<140/90mmHg、醣化血色素<7%、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0mg/dl。最後,是維持標準體重,建議BMI維持在18.5至24之間,腰圍男性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當然,適量運動能保有健康體態,也是遠離中風的最佳方法。


更多NOW健康報導
▸燕麥奶、牛奶、豆奶都有「奶」字 其中「非奶類」是它
▸經痛不是忍忍就好! 中醫調理經痛不必依賴止痛藥緩解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糖尿病友好消息來了!「台灣糖尿病之父」林瑞祥教授,將於每星期四舉辦「初診團衛」,邀請新看診或是準備來看診病友免費參加,有興趣者請盡快預約報名。三堂糖尿病課程 教病友認識「初診團衛」總共有三堂糖尿病課程,包括「認識糖尿病及控制目標」、「學會自我監測血糖」及「穩定血糖飲食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雷射近視手術後,度數會不會回來?」,近視族為了擺脫戴眼鏡的不便,才會選擇接受雷射近視手術;不過,往往會擔心術後度數回退的問題。眼科醫師表示,雷射近視手術越來越精進,例如今年引進台灣的新式TransPRK角膜表層屈光雷射手術,可保留較多的角膜厚度,將大幅降低度數回退及併...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20幾歲年輕人通常是體力最好的時候,相約打球、瘋路跑,運動傷害在所難免;但是要小心,若是有手腕、腳踝疼痛,可別輕忽,可能是罹患了骨科界少見的「骨巨大細胞瘤」!醫師提醒,骨巨大細胞瘤常發生於20-40歲年輕族群,雖然為良性腫瘤,但腫瘤不但復發率高,也有轉移的風險,若不積極...

閱讀詳情 »

撰文/林玫妮 走不遠、走不動,更年期後的體力大不如前,若想要延緩老化,最好的方法就是規律的運動,增加自己的肌耐力、平衡感,避免因為肌肉無力的跌倒,導致後續各種疾病的發生。 國泰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星座系列體操最終章,設計給風象星座的朋友,促進伸展,讓筋骨更柔軟,平衡感也會越來越好,動作好記又...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