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癌王」奪命國內外眾多名人 胰臟癌7大症狀別跟腸胃病、背痛搞混了!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49歲的新北市議員唐慧琳不敵胰臟癌病逝,讓一向有癌王之稱、死亡率極高的「胰臟癌」再受關注,國內醫師便提醒,胰臟癌早期難發現,即使少數出現症狀,也十分容易與消化系統疾病混淆,而胰臟癌可能出現的7大症狀包括:食慾不佳、上腹部疼痛、噁心嘔吐、背痛、突然血糖升高、體重明顯下降、黃疸、脂肪便等。

唐慧琳是在2020年證實罹患胰臟癌,並已經進入第3期,儘管後續積極接受治療,仍傳出不幸病逝的消息;而包括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華洛帝、聯安創辦人李文雄等,​​國內外因胰臟癌奪命的名人不少。

胰臟癌為何叫「癌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表示,全因為胰臟癌在早期幾乎沒有症狀,難以察覺,即使少數出現症狀,也很容易與腸胃疾病或背部問題混淆。且胰臟癌發現時大多為時已晚,此時癌細胞往往已侵犯到鄰近組織或已轉移,後續治療也較棘手。

雖然胰臟癌的發生率相對其他癌症要低,卻是台灣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名第8名,根據統計,晚期胰臟癌預後差,五年存活率低於5%。

沈彥君說,胰臟癌相關的風險因素包括:吸菸、飲酒、肥胖、第二型糖尿病、慢性胰臟炎、胰臟癌家族史和特定基因疾病等,因此,避免吸菸、飲酒,維持標準體重,全有助降低罹患胰臟癌風險。

沈彥君提醒,胰臟癌早期難以被發現,除了因為症狀容易與腸胃疾病或背痛混淆外,胰臟的位置在身體中央,胃後方的後腹腔位置,一般的腹部超音波檢查無法全面偵測胰臟是否有病變,以磁振造影(MRI)進一步檢查,才能一窺胰臟的全貌,建議保持定期健康檢查,才能掌握早期診斷、盡早治療的先機。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31歲女一夜莫名長水泡、皮膚潰爛… 竟沾毒蟲屍水惹的禍

吃膩罐頭、泡麵別慌!營養師囤糧教戰守則 6耐久放營養食材曝光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細胞治療拚速度,訊聯生技(1784)繼日前自體脂肪幹細胞加速傷口癒合送件後再添新案,與國內骨科素有盛名的新光醫療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依特管法向衛生福利部申請「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退化性關節炎及膝關軟骨缺損」細胞治療計畫,將用脂肪中的間質幹細胞(MSC),為350萬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帶來人工關節...

閱讀詳情 »

活動時容易心悸、呼吸困難,常感到頭暈及疲倦,要小心可能是缺鐵性貧血上身。有1名16歲女學生,最近幾個星期除了上述症狀之外,身體檢查時發現皮膚、眼結膜、指甲床的顏色較為蒼白,媽媽陪同就診時表示,女兒連學業成績也退步了。 進一步血液檢查發現,女學生的血色素濃度為9.6 g/dl(正常值11.6至16)...

閱讀詳情 »

梁先生現年63歲,不抽菸,兩棲蛙人退伍,身體相當硬朗,10年前因左胸痛,經檢查確診為肺癌末期,腫瘤大小為4公分,轉移到肋骨,後至新光醫療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腫瘤治療科接受治療,以螺旋刀放射治療加上標靶藥物局部精準打擊,成功控制及提高抗癌免疫力,回診追蹤發現腫瘤已消失。 但梁先生2016年回診...

閱讀詳情 »

台灣65歲以上的年長者平均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巴金病(又稱帕金森氏症)。這是1種神經退化性疾病,雖不會致命但會與病人相伴一生,在漫長的病程中對患者造成生活上的種種不便,影響生活品質。 臺大醫院巴金森中心主任、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監事吳瑞美教授表示,巴金森病目前尚無方法「根治」,但只要正確治療、規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