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好書推薦】《吃出堅果的學問》當心!白果有毒,過量恐引發癲癇

吃出堅果的學問當心!白果有毒,過量恐引發癲癇

 【好書推薦】《吃出堅果的學問》當心!白果有毒,過量恐引發癲癇

每年深秋一到豐收季,總有人會去撿拾銀杏種子,或敲打樹上未落的銀杏種子,甚至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勇攀樹冠,而銀杏種子採摘期過後,很快會出現另一道風景:一攤一攤的銀杏種子被鋪開曝晒,一股若隱若現的臭味也隨之產生,這味道來自腐爛的銀杏肉質外種皮。幾天後,臭味消失,外種皮也變得乾裂,可以被輕鬆扒掉了。這時的銀杏種子顏色變白,因此得名「白果」。市面上出售的銀杏種仁,幾乎都是這種被去了外種皮、可長期儲存的白果。

 

毒可做藥藥變毒,真真假假須明辨

白果仁有毒?這倒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確實有一些根據。其毒性主要來自一種名曰「銀杏酚」的天然化學物質,銀杏的扇形葉也含有少量這種物質。銀杏酚是維生素B1的拮抗劑,進入人體後,可能會抑制某些生理活動,最終引發癲癇或驚厥。銀杏酚耐熱性強,遇熱不易分解,烹飪也無法消除。因此熟食白果時,務必控制好數量,小孩更要少吃些。最好先去除白果芯,並控制食量在十粒以內。處於孕期的女性和哺乳期媽媽,建議就別吃白果了。

往往一般人聽聞某種植物有毒,首先想到的似乎是該植物能否做藥治病。古人云:是藥三分毒;毒藥、毒藥,毒和藥本是一體,只要掌控得當,應該可以化毒為藥。

於是乎,每年落葉時節,圍在銀杏樹下團團轉的人,不僅有找種子的,還有專門撿扇形葉的。一些遊客撿銀杏葉是出於愛美之心,被漂亮的扇形葉吸引了。可有些伯伯、阿姨拎著袋子弓著身,撿了好長時間,像是在收集落葉準備拿去賣,頗讓我費解。後來,我忍不住上前詢問一位在銀杏樹下繞來轉去的長輩,為何撿這些枯葉?他說,看了一檔養生節目,裡面提及銀杏葉和白果一樣含有某些成分,每天拿銀杏葉泡水喝可以預防痴呆,有益身心,而且白果太貴了,還不如嚼葉子吃呢。我傻了,這樣也行?

其實,2008年一項NCCAM(美國國家補充和替代醫學中心)資助的研究已得出結論:作為一種預防早老性痴呆的天然物質,銀杏顯然「不合格」,因為它對減緩認知能力衰退起不了什麼作用。此外,目前也無有力證據表明食用銀杏能緩解高血壓、耳鳴、黃斑部病變等疾病。銀杏入藥,還須謹慎哦。

本文節錄:【吃出堅果的學問】一書

【好書推薦】《吃出堅果的學問》當心!白果有毒,過量恐引發癲癇

作者/陳瑩婷(江湖人稱「布瓜」)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科普達人,熱衷植物科普寫作和自然觀察領隊講解,現任職中國科學院某技術中心,負責科普項目。

本文出處。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好書推薦】《吃出堅果的學問》當心!白果有毒,過量恐引發癲癇

相關推薦

指揮中心拍板三級警戒延長,適度鬆綁管制「微解封」,北北基等縣市相繼宣布「餐飲不開放內用」。屏東縣長潘孟安考量疫情及綜合評估後,今(10)日緊急宣佈「屏東縣餐飲業仍只能外帶,禁止內用」,並且向餐飲業朋友致歉,「對不起,請再忍一下」。潘孟案今天透過臉書向縣民說,「微解封」讓大家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中央流行...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宣布,7月9日針對北農第一市場熱區進行篩檢,造冊1400人,實際檢驗2249人,含熱區人員、其他工作人員、攤商、外攤商及民眾自願等,驗出1位確診。另外,由於前進指揮所任務已告一段落,加上整體疫情已經控制,決定聯合前進指揮所在今日解編。陳時中說明台北三市場前進指揮所應...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適度鬆綁防疫措施,不過各縣市政府紛紛宣布仍禁止內用。彰化縣長王惠美今天宣布,7月26日前全面禁止餐廳內用,並籲請中央重新檢討統一規範,訂定符合地方需求的措施。全台各縣市首長相繼宣布不開放餐廳內用,王惠美指出,遵照中央指引規定開放餐廳內用,並加嚴管制措施,全台各縣市已紛紛宣布餐...

閱讀詳情 »

桃園今日新增4例確診,桃園市長鄭文燦說明,其中3例是確診者接觸者、1例是大園區某公司員工,該案出現症狀快篩陽性,到醫院PCR採檢確診。鄭文燦指出,3例因本就在隔離,沒有足跡,1案曾去過大江國際購物中心、家樂福超市環北店等4公共場所。國內今天新增31例COVID-19本土確診,其中桃園市新增4例。桃園...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