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憂鬱只是體質過敏而已】當心理系學生遇上心理生病

【憂鬱只是體質過敏而已】當心理系學生遇上心理生病

她是孟蓉,大學時就讀心理系。

準備報考心理諮商所的那年,

她意外發現最近「怪怪的自己」,

符合講義上一條又一條對憂鬱症的描述。

「憂鬱症,怎麼可能會發生在我身上?」

當下她嚇得丟下講義,逃出圖書館。

 

生活開始失序,生病真的有起點嗎

五年前大學剛畢業,是孟蓉第一次遇見憂鬱症。

在那之前她幾乎與「憂鬱」完全扯不上邊。她是精明的系學會會長,個性活潑外向、愛講幹話,常用幽默的態度主持許多大小活動。

但不知是因為初次踏入社會的挫敗,還是對自我定位的迷惘,孟蓉發現自己漸漸難以專注過生活──對一切失去了活力、常常笑不出來。

對於這樣「變得不像自己的自己」,一開始孟蓉只認為,或許是壓力太大而已吧。

 

當心理系學生遇上心理生病時

直到那年孟蓉準備報考心理諮商所,她翻著講義,發現內容一條條關於憂鬱症的症狀描述:情緒起伏大、體重下降、對生活失去興趣等等,都和最近發生在她身上的異變,如此吻合。

當下她感到非常恐懼,嚇得馬上丟開講義,倉惶逃離圖書館。但這份恐懼,並沒有讓她立刻就去求助心理專業。

在她心中產生更多的是疑問和迷惘:「我真的生病了嗎?」「我是真的有問題嗎?」

 

憂鬱就像是過敏一樣

孟蓉說,當時的她,很需要一個答案、一張標籤。她想知道自己會如此是不是因為生病了?還是自己哪裡有問題?於是她下了決心,掛了身心科醫生的門診。

第一次會診後,醫生給她了一張標籤,上面寫著「憂鬱症」。

許多第一次生病的新手,都會經歷一段自我質問的過程。
「為什麼同樣的狀態只有我生病?是我抗壓性太差嗎?」
「為什麼這件事會發生在我身上?」

對於為什麼孟蓉會生病,醫生給出了一段溫柔的處方箋:「憂鬱就像是過敏一樣,妳只是剛好有這樣的體質而已。」

既不是抗壓性低、也不是心理素質差,就只是心理「過敏」了,需要治療。

 

憂鬱症的治療與復發

會診後,孟蓉進行了約半年的藥物療程:在腦袋內分泌紊亂的時候,透過化學藥物(吃藥),幫助生理回到基準。

她說很神奇的,吃兩週就有不一樣的感覺,明顯感覺到自己比較不負向思考,不再強烈擺盪於正負情緒之間,漸漸的能找到平衡。但前一陣子,處在高壓工作環境下,孟蓉又歷經了第二次的發病。本以為自己面對憂鬱症會一回生二回熟,但內在真實的感受,其實是非常挫敗的。

「不是好了嗎?為什麼又復發了?」
她不禁在心裡質問自己:「為什麼妳又要在同一個地方跌倒?」

 

想要被同理的支持感

孟蓉說,當她意識到自己又開始要批判自己的時候,她遇到了現在的信仰。

有一次聽牧師講道,牧師像是聽到了她心裡的問題般,就在禮拜時分享了跟「憂鬱是種體質」類似的論點。孟蓉說,或許是因為信仰的機緣,她才感覺心裡多了一份被同理的支持感,停止不斷譴責自己。

 

得到憂鬱症不是誰的問題

最後我們好奇的問她:「如果之後又復發,妳覺得信仰與『憂鬱是種體質』的論敘,能繼續幫助妳嗎?」

孟蓉說雖然有時還是會歷經低潮,忍不住批判自己,但「信仰」和「體質說」,卻能讓她用不同的觀點,面對生命的每個抉擇。

她幽默的補充一句:「反正我就是有病,就是高敏感體質啊!我們就是活在一個有病的社會啊!」

得憂鬱症,既不是抗壓性低,也不是因為心理素質差;得憂鬱症,從來就不是誰的錯。就只是像「對花粉過敏」、「對憂鬱過敏」一樣,需要適應和治療而已:)

 

【憂鬱只是體質過敏而已】當心理系學生遇上心理生病

《我們都有病:逃避,有什麼關係?致為病拚搏的年輕世代》

「生病後的人生,可能會讓你感到痛,
但也可能讓你看到從沒預料到的風景。」

本書收錄48篇關於疾病的故事,
集結癌症、精神疾患、罕病、照顧者與醫病人員的真實分享。

 

【更多內容】

【學會說再見】癌症與死亡,是她的日常

 

相關推薦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公告自4月1日起,3種免疫療法藥物給付標準,像給了罹癌病人「一線生機」。實際採用過免疫治療方法的臺中慈濟醫院胸腔內科邱國樑醫師表示,免疫療法除了價格昂貴也並非人人適用,必須審慎與醫師討論。 73歲的周女士因長期咳嗽而就醫,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後確診罹患肺癌第3期。家屬考慮親人...

閱讀詳情 »

急性動脈阻塞或破裂意即俗稱的「中風」,造成血流無法供應組織的疾病,泛指腦血管的病變,但其實四肢動脈亦可能有同樣的致病機轉。絕大部分是由於血栓栓塞導致,常見是因動脈硬化導致血管狹窄形成血栓,還有一部分是來自心臟內形成的血塊。 腿部或骨盆部動脈血管阻塞後跛行的早期症狀,就是行走一段距離後腳便會「痠、麻...

閱讀詳情 »

謝爸爸生前住院時,求生意志堅定,向醫師表達願意接受積極治療,也選擇了氣切,但最後卻在極端痛苦下,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這令家人相當不捨與難過。為此,他的另一半與女兒決定不要走這一遭,簽署預立安寧緩和意願書。 謝媽媽被確診輕度失智症,謝家女兒在得知今年1月病人自主權利法正式上路後,趕緊帶著媽媽至「預立...

閱讀詳情 »

烏干達1名前放射科技師合夥創辦公司,開發1種新的可攜式掃描機,成功挽救16條岌岌可危的生命。 超音波掃描是1項成熟的人體器官檢查技術,但對於電力不足的偏鄉地區,卻是難以負擔的醫療措施。烏干達1家新創公司最近開發了1種新的可攜式掃描機,不需要龐大的設備,只要與筆電或是智慧手機連結就可以進行掃描,大幅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