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新冠肺炎】新增295例 286例本土、9例境外移入

【新冠肺炎】新增295例 286例本土 9例境外移入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0)日公布國內新增295例,286例本土;9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案2683)。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86例本土個案為155例男性,13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採檢日介於今(2021)年5月1日至5月19日。居住縣市以新北市157例最多(以中和區40例為多),其次為臺北市87例(以萬華區40例為多),桃園市17例、宜蘭縣8例、彰化縣6例,基隆市5例、高雄市及臺中市各2例、新竹市及雲林縣各1例。萬華活動史相關84例、茶藝館相關60例、某社團相關7例、某水果商相關4例、遊藝場相關2例。關聯不明63例、其他已知感染源38例、疫調中28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指揮中心說明,新增之死亡個案(案2683)為70多歲女性,於萬華工作,個案平時獨居,有心血管疾病,5月15日出現虛弱無力及倦怠情形,但拒絕就醫;5月16日被匡列為須採檢之接觸者,但因個案持續失聯,衛生單位轉請警政單位協尋。5月17日家屬前往探視,發現個案已無生命跡象,經採檢於今日確診,Ct值25。5月18日警政單位回復尋獲個案,但個案已於5月17日死亡。個案家屬目前無症狀,列居家隔離;我國至今累計15例死亡個案。

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之9例境外移入,分別自菲律賓(6例)、美國、南非及印尼移入。案2610為本國籍50多歲男性,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5月9日自美國入境,5月15日於檢疫期間出現症狀,5月17日採檢,於今日確診。案2611至案2614、案2826、案2828為菲律賓籍移工4男2女,年齡介於20多至30多歲,均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分別5月5日、5月6日入境,在臺期間並無症狀,於5月19日進行檢疫期滿前採檢,於今日確診。案2615為本國籍60多歲女性,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5月11日自南非入境後於檢疫所進行採檢,於今日確診。案2827為印尼男性30多歲移工,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於5月6日自印尼入境,在臺期間無症狀,於5月19日進行檢疫期滿前採檢,於今日確診。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97,48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265,558例排除),其中2,825例確診,分別為1,103例境外移入,1,66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8例(案530、案1589、1676、1591、1886、2067、2068、2528)移除為空號。確診個案中,15例死亡。

指揮中心籲請民眾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延伸閱讀】

頭皮狂出油? 當心越洗越油,越洗越掉髮

新生兒篩檢揪出高雪氏症 提早治療大大改善症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14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你的睡眠是屬能一覺到天亮,還是經常睡眠中斷呢?根據一篇2018年5月發表於《刺胳針精神醫學》的期刊指出,睡眠經常受到干擾、晝夜節律紊亂的人,較容易出現情緒問題、憂鬱和躁鬱症。睡眠狀況不穩定 恐增罹患憂鬱症、躁鬱症風險該研究由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研究者主持,以「英國生物樣本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脊髓損傷患者可以不用坐輪椅了;脊髓損傷傷友穿戴機器人腳,可以重圓行走的夣!已有不少脊髓損傷傷友經訓練後,穿著機器人腳,藉由機器動力帶動原本癱瘓的雙腿做出步行動作,恢復自行走路的能力。且不同於傳統的復健運動,機器人腳還可提供不一樣的復健體驗,能增進使用者心理的幸福感、提升...

閱讀詳情 »

手肘經常出現又紅又癢,甚至會脫皮的症狀,小心是濕疹作怪。由於濕疹治療困難,甚至被皮膚科冠以「垃圾病」的別稱。預防濕疹反覆發作,除了日常要呵護肌膚,勿過度清潔、去角質,並且少接觸過敏原之外,飲食也是一大關鍵,要注意少攝取高水楊酸食物,例如秋葵、酪梨等食物。此外,還有哪一些要注意,來聽皮膚科醫師破解。 ...

閱讀詳情 »

想要擺脫單身,除了拜託月老公公,或許「酪梨」也能幫上忙喔!國外交友網站調查發現,比起火辣的自拍照,一張酪梨醬的照片更容易讓拉近彼此的距離;而最近農委會主委林聰賢更是搭上「撩妹風」,在臉書張貼酪梨撩心圖,讓網友瘋狂轉發。然而,酪梨怎麼吃比較好呢?快跟著營養師動手做! 巧克力算什麼!交心的新鑰匙—酪梨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