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新冠肺炎累計363例】無症狀與連假人潮恐提高新冠肺炎群聚風險? 陳時中籲民眾落實個人衛生與社交距離

【新冠肺炎累計363例】無症狀與連假人潮恐提高新冠肺炎群聚風險? 陳時中籲民眾落實個人衛生與社交距離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清明節連假多個觀光景點充滿人潮,雖然放疫中心立即傳遞細胞簡訊提醒大眾,保持社交距離,但許多醫生與專家都相當憂心,希望民眾不要讓自己變成病患,也擔心清明後可能有一波「社區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認為,不希望台灣發生大規模群聚,希望出遊民眾可以自主健康管理。

 

清明連假恐提高群聚風險? 陳時中也同時擔憂

 

陳時中表示,居家檢疫總人數約10萬人上下,目前正在管制約3至4萬人左右,因此可推估約7人已經解除隔離,但目前沒有發生規社區群聚事件,相關本土案例也少,但是連假的移動風險也高,指揮中心也很擔憂,假期結束後,民眾一定要落實衛生習慣與社交距離,人潮密集處與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一定要戴口罩。

 

陳時中同時強調,如果有身體不適就醫,一定要如實告知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有無前往人潮聚集場所。同時指揮中心決定,居家檢疫/隔離者14天氣滿,今日開始將再增加自主健康管理,不會回溯之前期滿者,4月5日解除隔離者,都會收到關懷簡訊,請隔離者回想14天期間有無遺漏任何不適症狀。

 

2名感染者來源確認 無症狀先生傳染給太太

 

今日指揮中心新增8名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分別是第356例至第363例,都是境外移入,年齡介於30至60歲,當中第356例令人關注,2月23日至3月17日因工前往美國,自認身體沒有異狀,但太太(第343例)在3月20日發病,防疫人員認為第356例很可能身帶病毒返台,果然採檢陽性。

 

同時莊人祥補充,昨日發布第352例40歲男性,已經找到感染來源,應該由接觸第301例感染,第352例曾在3月21日前往第301例住處,2人喝飲料約1個小時,因此可判定第352例病毒來源應該是美國。但指揮中心仍有9名感染者找不到來源,統計15名感染者沒有症狀。

 

女保全感染源仍然不明 防疫單位打電話逐戶問身體狀況

 

另一方面,第336例(社區女保全)病例傳出,因找不到感染源,各界都非常關注,指揮中心目前匡列接觸者388名,當中採檢7人,目前5仍確認陰性,另外2人等待結果中,但2人其中1人有發燒病症,現在正在釐清病況,防疫單位將針對社區住戶打電話確認,只要有疑似症狀就要就醫。

 

指揮中心補充,新增個案1人為本土個案同住家人,1人與摩洛哥旅遊團群聚相關,3人與奧捷旅遊團群聚相關。全台363例確診(今日新增案356至363),分別為312例境外移入及51例本土病例,全球累計約110萬例,分布於181個國家/地區,病例數以美國305,820例、西班牙124,736例、義大利124,632例為多。

 

輕咳一下恐已染病 主觀認知可能覺得自己沒有症狀

 

陳時中解釋,有時病症的輕微症狀,例如偶爾咳嗽一下,打一下噴嚏,不一定讓病人馬上聯想到新冠肺炎,第356例太太(第343例)回顧先生曾經有輕咳,但先生沒有在意。莊人祥也補充,無症狀或輕微經常是主觀認知,例如第359例與第360例奧捷旅行團團員,雖然肺部輕微浸潤,但自己覺得沒有症狀。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解釋,無症狀患者定義,應該是沒有發燒,在X光與電腦斷層也沒有發現肺部有發炎病症,卻在核酸檢驗發現病毒RNA,但有些患者雖然自覺沒有症狀,可能在X光也沒有發現症狀,但藉由電腦斷層能發現輕微異狀,這樣就會被歸類在輕微肺炎。

 

無症狀病患傳染力? 張上淳:新冠肺炎病毒目前已知仍是飛沫傳染

 

無症狀患者有沒有傳染力,張上淳補充,新冠肺炎病毒目前已知仍是飛沫傳染,如果感染者沒有症狀,咳嗽與打噴嚏機會也不大,把病毒帶出身體風險也就降低,如果是輕症有咳嗽與打噴嚏,病毒就有可能藉著飛沫擴散到環境,此時就要考慮到感染者病毒攜帶量,把多少病毒傳出去,藉此考慮個人傳染力有多少。

 

新冠肺炎病毒有沒有變異,全世界都相當注目,張上淳對此說明,確實近期與早期感染者,病徵有些不同,從武漢與湖北回台感染者,沒有發現有嗅味覺異常,但在歐美回台感染者中,陸續發現嗅味覺異常症狀,並且最近再發現新確診者已有許多有腹瀉,因此增加通報條件,有相關接觸與風險,出現腹瀉就應該通報。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編輯嚴選:

【死亡累計5例】台灣新冠肺炎 死亡案例事件簿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性愛的消耗能量真的能夠代替健身嗎; 知名的泌尿科醫師任黎明指出,性愛有一定的健身功效,但與健身相比,不可同日而語,曾有來自加拿大蒙特利爾魁北克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指出,男性在性愛過程中比女人消耗了更多的熱量,又以傳教士體位的重複運動消耗最多,但雖性愛消耗的能量優於步行,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60歲許先生兩年前因右下背痛、右腿痠麻而至骨科就診,經檢查發現右側薦骨有一顆腫瘤,起初以為是骨癌,切片報告顯示為腎臟轉移,確診為腎細胞癌第四期,因一線標靶藥物療效有限,合併免疫療法控制癌細胞擴散,經過1年半治療,腎臟腫瘤幾乎消失,再配合手術切除薦骨腫瘤,目前病情控制良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造成子宮肌瘤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生活飲食,主要因子宮肌瘤的形成與雌激素在身體的波動有關係,若喜愛吃油炸、高脂肪等食物,甚至吃錯中藥補品,都可能埋下子宮肌瘤的危險因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指出,中醫在治療上,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改變患者飲食習慣,唯有避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氣象局預測連續多日低溫,營養師提醒,天冷想喝熱飲祛寒,喝對成分也很關鍵;選熱豆漿、牛奶、花草茶和薑茶可有效暖身,喝咖啡、茶類、可可反而容易手腳冰冷,喝酒更要小心失溫風險! 善用蛋白質、薑素、黃酮類 提升「攝食產熱效應」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明,想靠食物讓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