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有影】你的頭痛不是頭痛!一到傍晚固定頭痛 恐是青光眼快失明

▲現代人用眼頻繁,醫師建議,定期眼睛檢查不能少。(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到傍晚就頭痛?當心不是單純的偏頭痛,而是眼睛在求救!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提醒,門診統計,約有15到20%的青光眼患者,症狀並不典型,是以頭痛來表現,發作具有特殊性,每每靠近晚間時段才因為眼壓過高引發頭痛欲裂,民眾千萬不能輕忽,否則有可能一覺醒來,視力就沒了。

門診就有一名70多歲女子,因為頭痛、肩胛痛和胸悶就醫,結果被當成心臟病治療3個多月,卻還是頭痛欲裂,讓醫師一度懷疑是不是長腦瘤,最嚴重時,止痛藥才吞下肚10多分鐘就失效,痛到需要一直撐著頭,連就診都要頭靠著牆壁才行,檢查終於發現是青光眼在作怪。

呂大文表示,急性青光眼發作可能引起噁心、嘔吐等症狀,不少人常常不以為意,以為睡一覺就好,結果拖出大麻煩;在台灣,常見有10幾、20歲年輕人罹患青光眼是因為過敏性結膜炎使用類固醇藥物惹禍;而直系血親有青光眼的民眾,風險也高出7到9倍;另一元凶則與3C產品、用眼過度引發高度近視有關。

根據統計,台灣青光眼病人人數多達35到45萬人,比慢性腎衰竭、憂鬱症等疾患人數還多,且其中4分之1有失明危機,青光眼徵兆必須牢記在心,才能早期發現、治療,避免失明風險。

長庚醫院北院區青光眼科醫師陳賢立表示,青光眼位居失明原因的第2名,亞洲人罹患青光眼後有25%失明機率,臨床上青光眼可分兩種,一種是開放型青光眼,這類患者往往沒有症狀,等到視野缺損時,視力已經無法恢復;另一種閉鎖型青光眼,則來勢洶洶、較為急性,可能覺得頭痛、噁心,如果沒有及時就醫,往往睡一覺起床就喪失視力。

青光眼簡單來說就是眼壓太高壓迫視神經,造成視力和視野不同程度的傷害,關鍵就在於人眼水晶體前方與角膜中間的房水液,能否順利排出。

呂大文指出,正常眼壓應介於11到20毫米汞柱,而眼睛每天大概分泌3.5毫升的房水液,如果排出少於3.5毫升,眼壓就會增高,出現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眼球劇痛等症狀。

目前治療青光眼,只能延緩視力喪失,無法治癒,呂大文強調,降低眼壓是唯一可以改善青光眼視野喪失的有效方法,初期患者要避免惡化,末期患者則要維持視覺功能。臨床上降眼壓藥物助排房水,過去都是針對次要排水通道的葡萄鞏膜產生作用,主要排水通道的小樑網反而沒藥可用。

呂大文指出,影響所及,有些人儘管長期用藥,降眼壓效果仍未達標,所幸,國防醫學院實驗室在2000年率先發現,青光眼患者的房水液中一氧化氮含量較低,而一氧化氮可鬆弛血管平滑肌並調整血流,推測可放鬆小樑網膜細胞、增加房水流出,並促成結合舊有藥物前列腺素和一氧化氮的新藥產生,台灣今年就成為亞太區第一個上市的國家,提供青光眼患者新選擇。

醫師提醒,青光眼患者要依照醫囑使用藥物,並定期接受眼科醫師檢查,包括眼壓、視神經與視野追蹤,才能確保眼睛健康;而40歲以上、有青光眼家族史等高危險群,則應每年定期做眼睛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爸媽注意!北市加開周六門診「專打幼兒流感疫苗」 100劑打完為止

赴日本「超短期居留」免隔離 甭開心!莊人祥:回台依舊關14天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李文成/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持續趨緩,防疫措施鬆綁又多一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10)日宣布,從7月開始暫停的百貨、賣場的「試吃」活動即起可以全面開放;同時保養品、化妝品的「試用」一樣也可以全面恢復。 經濟部是在11月8日公告修正「百貨及賣場防...

閱讀詳情 »

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僅次於日本與美國,洗腎人口逐年上升,洗腎人口密度更是世界第一。慢性腎臟病對患者來說不論生活或治療上都會帶來不少麻煩,而對於身體的狀況、保養、治療更應該要全面去了解,才能避免未知帶來的恐怖與錯誤的判斷,幫助自己不要逐步陷入洗腎的輪迴裡。 影片:【國語版】慢性腎臟病 你應該知道的事情...

閱讀詳情 »

圖說:國健署長吳昭軍期許結合多元管道,讓台灣守護失智者的社會網絡變得更完善。 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為提升民眾失智症識能及消弭社會歧視,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自107年起推動營造失智友善社區,倡議失智者人權及促進其社會參與。國健署今(9)日於國立台灣博物館南門館小白宮辦理記者會及首場展覽。署...

閱讀詳情 »

記者董雨菲/桃園報導 第六屆桃園盃全國四級棒球錦標賽,在平鎮棒球場舉辦開幕式,今年度有來自各縣市棒球隊少棒組36隊、青少棒組20隊、青棒組12隊及大專組8隊共76隊超過1,500名球員要同場較勁,一同爭取桃園盃冠軍榮耀。 桃園盃開幕活動特別邀請今年在中華職棒選秀脫穎而出的選手,平鎮高中畢業的統一獅張...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