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有影】失智者什麼都不會? 失智3年的她用舞蹈、手工藝徹底翻轉他人標籤

▲9月國際失智症月,衛福部與台灣失智症協會號召民眾打破對於失智的迷思和標籤。(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如果你還以為失智者不會搭車?不會煮菜?不會買東西?快打破你對失智症的舊迷思和標籤吧。3年前被診斷出輕度失智症的白婉芝就徹底翻轉一般人對失智症患者的想像,只要有人引導,翩翩起舞、打毛衣都不是問題,在衛福部記者會上為失智者發聲的她更感性發言「我們腦袋裡曾經擁有的東西沒有忘記,只是不見了,需要被找回來」。

衛福部今(25)日舉辦「打破迷思和標籤!談失智『憶』起來」記者會,為即將於9月28日至29日在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舉辦的9月失智月「失智友善心連心,憶起邁向心希望」活動暖身,現場就找來多名失智者現身說法,打破失智等於失能的迷思。

白婉芝心痛的說,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有失智症,但失智者並非「笨笨的什麼都不知道」,她自豪的說,天底下沒有什麼我做不到的事,只要有人教、有人引導,我就會做,失智者只是在認知上有一點點障礙,我很正常,能做的事情很多,盼外界把失智者當正常人。

68歲的黃勝昌同樣展現出失智者多才多藝的一面,在職場時就出現逐漸喪失方向感、猜忌懷疑、記憶力退化等症狀的他,一開始以為只是健忘,錯過了及早治療的機會,6年前才被確診失智症,但在走過一段非常沮喪的時期之後,現在的他,不但能寫一手好書法,打起桌球來更是有不遜於年輕人的靈活反應。

衛福部次長薛瑞元強調,以台灣目前老年人口推估,國內約有28萬名失智者,其中7成多都是中、輕度者,失智者主要面臨問題有三,首先是在時間跟空間上的認知跟感覺會有缺損,其次是人際關係的斷落,最後則是自我照顧能力降低,但其原本身體、心理上的功能仍能保持,尤其是輕度失智者,往往表現與一般人無異,如同另類的「宅男」、「宅女」。

失智不是傳染病,更不具有侵略性跟破壞性,薛瑞元說,這是最極需被撕去的失智汙名標籤,失智者需要的是真正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再連結,各界提供必要的協助是最重要的事,因此,政府目前照顧政策的方向跟目的就是要打造失智友善社區、失智友善社會。

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則呼籲,別再以為失智者不會搭車、不會買東西,事實上失智者可以做很多事,跟你我一樣,民眾該做的是不要把失智者的困難放大,整個社會只要見到周遭有需要、但不敢告訴你的長輩,多主動帶著他們搭車、購物,甚至陪伴散步,用實際行動關懷失智者。

今年國際失智症月活動結合國際失智症協會、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及至少42個關心失智症議題的組織,9月28日至29日將在台北市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舉辦「失智友善心連心,憶起邁向心希望」活動。現場計12個展間活動包含:看見失智者超乎想像能力的失智者創作區、身歷其境感受失智者生活困難的互動體驗區,還有失智者親自擔任老師教導民眾舞蹈、畫畫、書法、麻將或木工的體驗活動教室,及多名失智者擔任服務員的Young咖啡限定店,歡迎民眾蒞臨現場體驗。

【有影】失智者什麼都不會? 失智3年的她用舞蹈 手工藝徹底翻轉他人標籤
▲失智者打起桌球靈活反應甚至勝過年輕人。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最新全球失智症報告出爐 95%民眾認為自己有一天可能罹患失智症

活性碳口罩效果比外科口罩好? 戴錯了當心無法阻絕細菌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您相信嗎?一個年僅10歲的活潑小男孩,在一次生病中發現肺部長了一顆拳頭大腫瘤。醫生表示,需開刀切除,否則將危及性命,小男孩要面對一場生命的大手術…… 在40多年前,這可是一場大手術,需要預備大量的血液以備手術輸用。當時並未成立捐血機構,更沒有自願無償捐血機制可提供安全的血...

閱讀詳情 »

出處/天下雜誌作者/謝明玲 圖片/鄭佳玲 市面上,各種眼藥水琳瑯滿目。但醫師建議,戴隱形眼鏡時,最好不要點眼藥水。點太多,還可能造成角膜受傷。 廣告裡,一臉疲憊的男子拿出眼藥水一點,立刻神采奕奕。另一項產品,則主打一點就能消除血絲、眼睛黑白分明。愈來愈長的工作時間、愈來愈多的3C商品,現代人眼睛的...

閱讀詳情 »

出處/天下雜誌第525期作者/謝明玲圖片/鄭佳玲 近年,肌腱炎在門診的比例愈來愈高,求診的人愈來愈年輕。機不離手的3C商品重度愛用者們,該如何緩解惱人的痠痛傷害? 三十歲的李小姐一早醒來,就驚訝地發現左手痠軟無力,且從某個角度抬起手,就疼痛不已。 匆匆到復健科掛號,醫師拿起超音波快速一掃,就發現是...

閱讀詳情 »

出處/天下雜誌第526期作者/謝明玲圖片/天下雜誌 毒澱粉風暴暫歇,消費者對入口的食物仍如驚弓之鳥。 近來,有愈來愈多飲料店貼出告示,標榜使用「蔗糖」而非「果糖」;也有消費者仔細比較通路販售的甜品,用的是哪一類糖。 愈來愈多人關心入口的甜味是什麼成分?該食用多少?對身體又有怎樣的影響? 台北醫學大...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