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有影】膽固醇危機別再怪「吃出來的」 她30歲就血管狹窄硬化禍首是它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瘦子不會有三高問題啦、膽固醇太高改吃素就好了,台灣人關於高血脂,有些錯誤觀念真的要改!醫師強調,影響膽固醇的因素,飲食習慣只占3成,絕大多數是與遺傳基因、體質相關,民眾千萬不要再拿飲食、運動當擋箭牌。臨床就有女子因家族性高血脂,壞膽固醇飆近300mg/dL,才30歲就頸動脈狹窄。

收治病人的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莊文博表示,該名年輕女性飲食習慣一切正常,卻因為家族性的高血脂問題,從小到大,每一次的健檢,膽固醇數值都是紅字一片。

莊文博說,由於高血脂普遍沒症狀,女子亦一向不以為意,直到年齡接近30歲了,才想到該仔細檢查、保養一下,沒想到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膽固醇指數已飆到250至300 mg/dL,且出現頸動脈狹窄、血管鈣化,提高心肌梗塞風險。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今(18)日舉辦衛教活動,就疾呼大眾「你知道你的膽固醇數值嗎?」提醒民眾都應清楚自己的膽固醇數值,且破除迷思,積極接受治療才能確保健康。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秘書長黃柏勳強調,膽固醇3成靠飲食、7成靠體質,自身細胞合成的內生性膽固醇才是控制壞膽固醇的關鍵,尤其,老人家更要避免有膽固醇是吃進去的錯誤觀念,以免什麼都不敢吃,反倒衍生出肌少症、免疫力低下等問題。

黃柏勳說,高血脂症是指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過高,而血脂異常升高是動脈血管硬化的主因,會增加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機率,而根據今年歐洲心臟學會最新發布的治療指引建議,壞膽固醇盡可能越低越好,其中有高血壓、腎臟病、糖尿病、先天家族性遺傳等高風險族群,應由100 mg/dL降至70 mg/dL,依照過去台灣平均落後歐洲數年腳步的經驗,國內應迎頭跟上新標準。

不少人誤以為只要作息正常、規律運動、飲食清淡就能控制高血脂症,不需要用藥,莊文博強調,這種錯誤迷思一定要打破,因為高血脂症即使沒有症狀,仍需積極治療,尤其當無法控制壞膽固醇數值時,就需要藥物協助。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NOW健康 曾可梵/台北報導】國人10大死因之中,癌症已蟬聯39年位居首位,為了預防癌症發生,我們必須先了解癌症發生的原因,中醫師莊振杉解釋,癌症是由人體的內在基因和外在因素造成正常細胞產生不規則分裂、增生,這些增生的細胞會與正常細胞爭奪養分,且極具侵略性,會持續分裂複製並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 造...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弘志/台北報導 「醫生,我有牙周病,可以植牙後再治療嗎?」、「醫生,牙周病可以植牙嗎?」不想因為缺牙不敢開口說話、開口笑,這是許多嚴重牙周病患心中的吶喊。其實,牙周病患只要徹底治療,根除所有致病菌,順利跟牙周病分手後,牙周病植牙也能成功,揮別缺牙窘境。 當代牙醫數位植牙中心醫師黃詩...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王聿瀠 程子奕/台北報導 好消息,本土個案連續3天「+0」!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7)日公布國內新增9例COVID-19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這也是本土個案連續3天沒有新增案例了;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日新...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王聿瀠 程子奕/台北報導 久等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7)日下午正式公布新一波鬆綁措施,包括雙鐵車站付費區開放飲食,但車廂內仍禁止飲食,另外室內外人數上限也同步放寬。另外,10月5日起包括KTV、桌遊以及麻將休閒館等休閒場所也可望開放,但唱KTV得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