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有影】2年來半夜頻起床夜尿 女老師無痛感「腎臟長滿結石」

▲多次夜尿,竟是腎臟鹿角結石惹禍。(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只是夜尿多了點,怎麼會整個腎臟都是結石!一名45歲的女老師,長達1、2年以來,每天都會夜尿2次,儘管自覺怪怪的,卻因為無痛感,一直不認真當回事,直到一次健檢才發現左腎有「鹿角狀結石」,且充滿整個左側腎臟,大小超過5公分以上,結石極大,再拖下去恐影響腎功能甚至引發敗血症。

收治病人的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殷約翰表示,門診觀察發現,夏季因為結石求診的患者,要比冬季大約多2倍,其中有1成都是這類腎臟鹿角狀結石,且常常因為沒有症狀而被忽略。

醫師臨床經驗,結石患者男比女多,常有血尿、腰痛、排尿疼痛、噁心、尿路感染等症狀,但也有些人症狀不明顯,如果又沒有定期健檢習慣,常見拖上好幾年才被發現。

結石為什麼會引發夜尿?殷約翰說,該名女子就是因鹿角狀結石完全阻塞泌尿系統,造成尿路感染及夜尿次數增加,雖然尚未影響日常生活,但長期會使腎功能受損。

治療結石,殷約翰表示,小於2公分者,可考慮使用體外震波碎石治療,碎石後看能否自然排出結石;若超過2公分,特別是鹿角狀腎結石,過去多數以經皮腎造瘻取石術治療,在腰部打洞進入腎臟取出結石,由於腎臟有傷口、會出血,需住院3到5天,現在則多用軟式腎臟鏡手術對付腎臟鹿角狀結石,或體外震波無法打碎及打碎後無法排出的腎結石,無傷口、可降低腎臟出血風險。

殷約翰強調,發現結石不難,只要定期健檢,透過尿液及X光檢查皆可輕易發現,而結石形成多與水份攝取、運動、體質以及家族病史有關,預防之道得從平時多喝水,特別是氣溫炎熱流汗多時,更要記得補水;飲食均衡營養,儘量少鹽,避免憋尿。此外,結石是有可能復發的,曾接受結石治療者,建議每半年定期回診追蹤。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台北報導 牙齦出血是孕婦常見的口腔問題,主因是母體為穩固胚胎發育,會大量分泌雌激素與黃體素,使體內發炎反應增加,產生牙周問題。但媽媽們往往忙於育兒而疏於就醫,又或者怕痛不敢看牙,當代牙醫數位植牙中心主任梁嘉元建議,媽媽一定要定期回診看牙,若是缺牙可選擇植牙重建,若是害怕看牙醫...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疫情三創高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4)日公布國內新增2萬8420例本土個案,另確診個案新增5例死亡,且中重症一口氣增加77例,全都在新高紀錄。而今日新增死亡個案中,最年輕為一名20多歲女性,曾打過三劑疫苗,沒有慢性病史,因為發燒腹瀉篩檢確診,從發病到死亡僅短短6天...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韓羽婕 李文成 王聿瀠 /台北報導 指揮中心公布今(4)日新增2萬8420例本土病例,且中重症患者人數單日激增77例,寫下新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同步公布最新的COVID-19確定病例輕重症分流收治原則,除了中重症患者一律收治醫院之外,其餘無症狀、輕症...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韓羽婕 李文成 王聿瀠 劉宇軒 范綱儀/台北報導 入境台灣居家檢疫鬆綁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3)日宣布,自5月9日零時起,入境居家檢疫天數正式縮短為7天,並維持第8天起接續自主健康管理7天,正式實施居家檢疫「7+7」,並在第7天執行1次快篩...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