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武漢肺炎】錯誤迷思引恐慌! 關於新冠病毒這些你都該知道

【武漢肺炎】錯誤迷思引恐慌! 關於新冠病毒這些你都該知道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升溫,民眾錯誤的認識,並不只是發生在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期間,而是平時對傳染病的病原、傳染途徑與環境和宿主等概念不清楚所致。網路上的眾多資訊常是以快取勝,民眾常常難以分辨這些資訊的對錯與合理性,如同SARS流行期間,隨著疫情延燒,社會恐慌也加劇,疾病污名化問題十分嚴重,不僅影響防疫,更會造成許多社會排擠與對立,目前口罩荒、酒精荒已有跡象。

網傳防疫偏方多 民眾存有迷思

衛促會於常態社區據點活動融入即時的衛生教育,發現不少民眾都還是認為出門都要戴醫用口罩、騎機車也是,衛生教育時約有一半的民眾戴著口罩,問其流感流行時會不會這樣一直戴著口罩。

此外,不少民眾認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會比SARS更容易致死,因為受到先前網路間傳遞的15%死亡率資訊所影響,在資訊洪流中,又對傳染病的致死率的分母、分子概念不清楚,因而產生誤解、恐慌。在對病毒、傳染途徑沒有認識的情況下,民眾也認為貓狗、從中國大陸寄來的東西會傳染新型冠狀病毒。

衛促會指出,洗手雖有統一宣導資訊,但因缺乏實際的互動教學,不少人會依自己的習慣經驗來洗手,如快閃洗手、碰到水就好,也有人洗手後繼續溼手噴酒精等行為出現;酒精是用來乾洗手的,溼洗手可能因此稀釋酒精濃度,減弱消毒效果,且在大部分的情況下,若有好好洗手,也不需要再用酒精消毒。

提前準備好防疫巷弄戰 正視公衛體系輕預防、重治療

SARS過後防疫系統與緊急應變機制雖已提升,但為避免不幸疫情延燒,造成更大的社會恐慌與防疫困難。衛促會建議各地方政府應協助14天的居家檢疫,且確認全台各縣市的里幹事、里長都能清楚其防疫角色,也要讓里長與社區民眾知道及如何配合防疫措施、理解居家檢疫、告知自己及親友旅遊史、接觸史的重要性,以配合衛生與疾管單位同步防疫。

另外,著手進行基層診所、社區醫療群、社區藥局、衛生所,與社區組織的社區防疫演練,建立在社區間有統一傳遞正確資訊的管道,及規劃與進行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的風險溝通與生活關懷措施,共同組成社區防疫網絡,一起做好穩定社區民心工作。

【延伸閱讀】

莫名暴肥別輕忽 可能是多囊性卵巢症上身

停經前年輕乳癌患者怎麼治? 乳癌權威解析荷爾蒙治療

收假後甩油減脂把握黃金期「凍」起來! 讓你躺著也能瘦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10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吃生菜減重,對身體很不好。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在2016台北健康產業博覽會「健康美講堂」中提醒,習慣吃生菜減重,日積月累,不但會讓基礎代謝率下降、增加復胖機會,還容易子宮變寒,導致女性產生子宮肌瘤、子宮腺瘤,男性出現攝護腺肥大機率也會增加。 減...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慢性發炎會變癌症嗎?根據國外研究發現,長期慢性發炎是引發癌症的原因之一。醫師強調,長期慢性發炎會導致身體壓力升高,進而產生過多自由基,造成細胞老化,甚至形成惡性腫瘤,建議多運動可增加抗氧化力,降低罹癌風險。 身體對抗病菌 引起發炎反應 健檢診所預防醫學醫師林青瑜表示,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很多人對於聽到身上長了腫瘤,就會感到很擔心;然而,腫瘤可分為良性與惡性,兩者雖然都稱之為腫瘤,但是結果卻完全不同。尤其是乳房,經常會有良性腫瘤,很多婦女一聽到乳房長腫瘤,就非常害怕;其實,這和乳癌可是相去十萬八千里。 惡性:生長失控細胞+可遠處轉移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65歲的陳先生13年前發現胃腸道間質瘤,以第一線標靶藥物治療近9年,期間因惡化而再進行手術切除腫瘤並增加劑量。3年前再次開刀並採用第二線標靶藥,治療1年多再度產生抗藥性,改以第三線口服標靶藥物治療,至今已經超過2年,讓陳先生回到喜愛的高爾夫球場重拾揮桿樂趣。 三分之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