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鈺璽診所x蔡宛庭醫師】你焦慮了嗎?-淺談疫情影響之下的焦慮症狀

A小姐是一個剛生產完兩周的新手媽媽,因為今年五月開始在台灣爆發的疫情,產後的她原本期待的月中生活因為疫情關係也變了調,在卸貨前她總是想像著產後到月子中心享受如貴婦般的生活,有各路親友來探訪她,送彌月禮物祝賀新生兒的誕生,結果月子中心卻因防疫關係限制所有訪客,連最親近的娘家媽媽也只能用手機視訊,A小姐一整天自己一個人孤零零的在房間裡,有時無來由的眼淚就掉個不停,接寶寶回房間時,她總是先用酒精噴過房間每個角落,才敢將寶寶放下,寶寶只要一打噴嚏她就立刻聯想到寶寶是不是被傳染了新冠病毒。晚上寶寶雖然不在身邊,但她卻總是翻來覆去的睡不好覺。

 

B小姐是二寶媽,生完二寶的她原本預計產假過後就返回職場,結果卻碰上疫情不得不延長請育嬰留停在家一打二兩個孩子,大寶3歲正值好動的年紀,但礙於疫情她也不敢帶孩子出門放電,漸漸的,她發現自己對孩子愈來愈容易失去耐性,心情也時常覺得煩躁不安,每天早上一睜開眼睛就想著不知道什麼時候到睡覺時間,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讓她覺得生活總是喘不過氣來,好像沒有甚麼事情可以讓自己開心一點,就連打開手機滑滑追劇也懶。

 

疫情期間,許多人都被迫改變原本的生活型態,例如從辦公室工作變為在家上班(work from home),在家工作的爸媽除了要面對遠端工作遇到的困難(家裡是否有適合遠端工作的空間、夫妻兩人如果都需要開視訊會議可能會互相干擾),還同時要處理在家上課的孩子(有沒有準時上課、上課到一半不專心)等等的問題,很多爸媽對自己的轉變也許也會心存疑惑:我是不是變得和以前的我不一樣了?我生病了嗎?我需要就醫嗎?

其實在疫情期間,失眠、焦慮、自律神經失調、恐慌、憂鬱發生的比例都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面對未知的疫情變化,焦慮是大多數人都會有的情緒,但如果焦慮的對象或範圍不斷擴展,或是強度沒有隨著疫情的趨緩而改善,尋求專業的幫忙也許是可以考慮的選項。

 

那甚麼時候需要到診所就診呢?

舉例來說,焦慮症的個案常出現以下這幾種症狀:

  1. 坐立不安或感覺緊張。
  2. 容易疲勞。
  3. 注意力不集中。
  4. 易怒。
  5. 肌肉緊繃。
  6. 睡眠困擾。

 

如果以上六項症狀有三項以上符合,合併有持續的焦慮或擔憂,且影響到日常生活或工作,就建議到診所由專業的醫師評估。

 

那萬一確診焦慮症,我可以怎麼做?

  1. 配合醫師指示,按時服藥

很多人都會擔心吃藥會有副作用,或是擔心睡眠藥物一吃就會上癮。其實吃藥可以緩解焦慮症狀,可以更快的回復正常的生活。

  1. 減少接觸會引起焦慮的來源(例如新聞媒體、社交軟體)

新聞媒體重複撥放同樣的內容很容易讓人感到焦慮,把時間花在為自己充電,運用線上資源增進自己的能力跟知識,讓你在疫情鬆綁之後比別人更有競爭力。

  1. 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找到生活中的儀式感

疫情期間,減少了出遊或是許多交際應酬,長時間悶在家裡,更要對自己好一點。找到會讓你做起來開心或有成就感的事情,會減低很多因為疫情而產生的被剝奪感。

  1. 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

運動不拘形式、不拘類型、不限時間長短,只要能持之以恆的就是最適合自己的。

本文轉自鈺璽診所部落格

相關推薦

生病就診,面對眾多的醫療方式,該如何做出決定?哪種方法對患者來說才是最好的決定?其實每一種醫療方式都各有利弊,他人的選擇不見得適合自己,因此就診時應與醫師詳加討論,問對問題更顯重要!為幫助民眾獲得較好的健康品質,國民健康署呼籲患者做到「就醫3問」,詳加瞭解多元醫療選擇、評估各項方案的風險利弊,才能做...

閱讀詳情 »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 編譯 毫無疑問地,騎自行車是一項促進健康的運動。2017年一項研究發現,騎自行車可以減少罹患心臟病或癌症的機率 ; 2011年一項評論則顯示,騎自行車可以改善健康狀況、延長壽命。但是對男性騎士而言卻一直有個令人不安的困擾 : 騎自行車時間過久是否會影響性功能? 近年來,科學...

閱讀詳情 »

腸漏,發炎的關鍵》吳佳鴻醫師:不舒服卻怎樣也找不出確切病因,小心「腸漏症」作祟! 腸道的黏膜,是由一層薄薄的黏膜細胞構成,黏膜細胞會分泌黏液到黏膜表面,而黏膜細胞底下則是黏膜固有層,再往下則是黏膜下組織與肌肉層等。黏膜細胞雖然只是一層薄薄的單細胞構成,卻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如身體裡一道重要的防火...

閱讀詳情 »

穿透力優於紅外線燈,藥理實驗證明療效 感冒、小兒發熱腹瀉、各種代謝病,「艾灸」有解 滑手機滑到眼花、頸椎病,久站導致足跟痛,頭痛、失眠、耳鳴,軀幹四肢的痠、痛,感冒、鼻塞、排便問題,乃至於各種代謝病、婦女病,78種西醫很難治好的文明病,都可以透過艾灸來緩解。本書全圖解,讓你找對穴位,在家就能自己動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