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鈺璽診所x蔡宛庭醫師】你焦慮了嗎?-淺談疫情影響之下的焦慮症狀

A小姐是一個剛生產完兩周的新手媽媽,因為今年五月開始在台灣爆發的疫情,產後的她原本期待的月中生活因為疫情關係也變了調,在卸貨前她總是想像著產後到月子中心享受如貴婦般的生活,有各路親友來探訪她,送彌月禮物祝賀新生兒的誕生,結果月子中心卻因防疫關係限制所有訪客,連最親近的娘家媽媽也只能用手機視訊,A小姐一整天自己一個人孤零零的在房間裡,有時無來由的眼淚就掉個不停,接寶寶回房間時,她總是先用酒精噴過房間每個角落,才敢將寶寶放下,寶寶只要一打噴嚏她就立刻聯想到寶寶是不是被傳染了新冠病毒。晚上寶寶雖然不在身邊,但她卻總是翻來覆去的睡不好覺。

 

B小姐是二寶媽,生完二寶的她原本預計產假過後就返回職場,結果卻碰上疫情不得不延長請育嬰留停在家一打二兩個孩子,大寶3歲正值好動的年紀,但礙於疫情她也不敢帶孩子出門放電,漸漸的,她發現自己對孩子愈來愈容易失去耐性,心情也時常覺得煩躁不安,每天早上一睜開眼睛就想著不知道什麼時候到睡覺時間,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讓她覺得生活總是喘不過氣來,好像沒有甚麼事情可以讓自己開心一點,就連打開手機滑滑追劇也懶。

 

疫情期間,許多人都被迫改變原本的生活型態,例如從辦公室工作變為在家上班(work from home),在家工作的爸媽除了要面對遠端工作遇到的困難(家裡是否有適合遠端工作的空間、夫妻兩人如果都需要開視訊會議可能會互相干擾),還同時要處理在家上課的孩子(有沒有準時上課、上課到一半不專心)等等的問題,很多爸媽對自己的轉變也許也會心存疑惑:我是不是變得和以前的我不一樣了?我生病了嗎?我需要就醫嗎?

其實在疫情期間,失眠、焦慮、自律神經失調、恐慌、憂鬱發生的比例都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面對未知的疫情變化,焦慮是大多數人都會有的情緒,但如果焦慮的對象或範圍不斷擴展,或是強度沒有隨著疫情的趨緩而改善,尋求專業的幫忙也許是可以考慮的選項。

 

那甚麼時候需要到診所就診呢?

舉例來說,焦慮症的個案常出現以下這幾種症狀:

  1. 坐立不安或感覺緊張。
  2. 容易疲勞。
  3. 注意力不集中。
  4. 易怒。
  5. 肌肉緊繃。
  6. 睡眠困擾。

 

如果以上六項症狀有三項以上符合,合併有持續的焦慮或擔憂,且影響到日常生活或工作,就建議到診所由專業的醫師評估。

 

那萬一確診焦慮症,我可以怎麼做?

  1. 配合醫師指示,按時服藥

很多人都會擔心吃藥會有副作用,或是擔心睡眠藥物一吃就會上癮。其實吃藥可以緩解焦慮症狀,可以更快的回復正常的生活。

  1. 減少接觸會引起焦慮的來源(例如新聞媒體、社交軟體)

新聞媒體重複撥放同樣的內容很容易讓人感到焦慮,把時間花在為自己充電,運用線上資源增進自己的能力跟知識,讓你在疫情鬆綁之後比別人更有競爭力。

  1. 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找到生活中的儀式感

疫情期間,減少了出遊或是許多交際應酬,長時間悶在家裡,更要對自己好一點。找到會讓你做起來開心或有成就感的事情,會減低很多因為疫情而產生的被剝奪感。

  1. 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

運動不拘形式、不拘類型、不限時間長短,只要能持之以恆的就是最適合自己的。

本文轉自鈺璽診所部落格

相關推薦

▲自6月1日起,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提供年滿40至60歲原住民終身一次肝炎篩檢。(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人大部分肝病的發生,都沒有明顯症狀,導致發現時通常為時已晚,尤其數字顯示,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對於原住民的健康影響更為重大。國健署今(31)日便宣布,自今年6月...

閱讀詳情 »

夏天一到,蚊蟲紛紛出沒,尤其若是到溪邊踏青時,更要慎防小黑蚊攻擊!小黑蚊體型小,但叮咬的威力可不小,奇癢難耐該如何有效止癢?弘森診所吳書毅醫師表示,被小黑蚊叮咬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塗抹抗組織胺或弱效類固醇藥膏止癢,但若要使用在嬰幼兒身上時,最好還是先諮詢醫師或藥師的建議。  到溪邊、水源處玩耍,一定...

閱讀詳情 »

購物拿發票、ATM提款明細甚至到銀行、醫院排隊抽號碼牌,感熱紙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主任李敏駿提醒家長,除了一般人熟知的塑膠材質外,其實這些電子發票、信用卡簽帳單等也都可能含有「雙酚A」恐干擾性荷爾蒙,造成生殖發育功能混亂,孩子接觸這些紙張後,務必先洗手再吃東西,以免把雙酚A吃下肚。...

閱讀詳情 »

80多歲的陳爺爺是中風患者,長期臥床、食慾不好,整天迷糊想睡,就醫檢查初步發現左側肢體無力,抽血報告為血鉀偏低、血鈣較高,給予藥物治療後,意識仍時好時壞,最後會診胸腔科,影像確診為肺癌,右側肺門後方有1顆6.4公分的腫瘤,且已轉移至其他器官。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劉文勝指出,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