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鈺璽診所x蔡宛庭醫師】你焦慮了嗎?-淺談疫情影響之下的焦慮症狀

A小姐是一個剛生產完兩周的新手媽媽,因為今年五月開始在台灣爆發的疫情,產後的她原本期待的月中生活因為疫情關係也變了調,在卸貨前她總是想像著產後到月子中心享受如貴婦般的生活,有各路親友來探訪她,送彌月禮物祝賀新生兒的誕生,結果月子中心卻因防疫關係限制所有訪客,連最親近的娘家媽媽也只能用手機視訊,A小姐一整天自己一個人孤零零的在房間裡,有時無來由的眼淚就掉個不停,接寶寶回房間時,她總是先用酒精噴過房間每個角落,才敢將寶寶放下,寶寶只要一打噴嚏她就立刻聯想到寶寶是不是被傳染了新冠病毒。晚上寶寶雖然不在身邊,但她卻總是翻來覆去的睡不好覺。

 

B小姐是二寶媽,生完二寶的她原本預計產假過後就返回職場,結果卻碰上疫情不得不延長請育嬰留停在家一打二兩個孩子,大寶3歲正值好動的年紀,但礙於疫情她也不敢帶孩子出門放電,漸漸的,她發現自己對孩子愈來愈容易失去耐性,心情也時常覺得煩躁不安,每天早上一睜開眼睛就想著不知道什麼時候到睡覺時間,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讓她覺得生活總是喘不過氣來,好像沒有甚麼事情可以讓自己開心一點,就連打開手機滑滑追劇也懶。

 

疫情期間,許多人都被迫改變原本的生活型態,例如從辦公室工作變為在家上班(work from home),在家工作的爸媽除了要面對遠端工作遇到的困難(家裡是否有適合遠端工作的空間、夫妻兩人如果都需要開視訊會議可能會互相干擾),還同時要處理在家上課的孩子(有沒有準時上課、上課到一半不專心)等等的問題,很多爸媽對自己的轉變也許也會心存疑惑:我是不是變得和以前的我不一樣了?我生病了嗎?我需要就醫嗎?

其實在疫情期間,失眠、焦慮、自律神經失調、恐慌、憂鬱發生的比例都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面對未知的疫情變化,焦慮是大多數人都會有的情緒,但如果焦慮的對象或範圍不斷擴展,或是強度沒有隨著疫情的趨緩而改善,尋求專業的幫忙也許是可以考慮的選項。

 

那甚麼時候需要到診所就診呢?

舉例來說,焦慮症的個案常出現以下這幾種症狀:

  1. 坐立不安或感覺緊張。
  2. 容易疲勞。
  3. 注意力不集中。
  4. 易怒。
  5. 肌肉緊繃。
  6. 睡眠困擾。

 

如果以上六項症狀有三項以上符合,合併有持續的焦慮或擔憂,且影響到日常生活或工作,就建議到診所由專業的醫師評估。

 

那萬一確診焦慮症,我可以怎麼做?

  1. 配合醫師指示,按時服藥

很多人都會擔心吃藥會有副作用,或是擔心睡眠藥物一吃就會上癮。其實吃藥可以緩解焦慮症狀,可以更快的回復正常的生活。

  1. 減少接觸會引起焦慮的來源(例如新聞媒體、社交軟體)

新聞媒體重複撥放同樣的內容很容易讓人感到焦慮,把時間花在為自己充電,運用線上資源增進自己的能力跟知識,讓你在疫情鬆綁之後比別人更有競爭力。

  1. 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找到生活中的儀式感

疫情期間,減少了出遊或是許多交際應酬,長時間悶在家裡,更要對自己好一點。找到會讓你做起來開心或有成就感的事情,會減低很多因為疫情而產生的被剝奪感。

  1. 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

運動不拘形式、不拘類型、不限時間長短,只要能持之以恆的就是最適合自己的。

本文轉自鈺璽診所部落格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消滅B肝,B肝抗病毒用藥健保給付範圍再擴大!健保署今(3)日宣布擴大B肝抗病毒用藥的給付,主要3類新受惠對象分別是「非肝臟之器官移植者」、「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以及放寬「肝纖維化程度F3以上者」使用,健保估計每年受惠人數超過3800人,每年度藥費約多花2.47億元。...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在台灣,每7對夫妻就有1對不孕,求子之路的辛苦,外人往往難以想像。今年38歲的黃小姐,就歷經了反覆9次的流產,為了把孩子生回來,她求醫無數次,長期施打排卵針、每天吞20幾顆藥物,5年來花費近百萬,仍找不到懷孕失敗的原因,直到接受子宮內膜容受性檢測,找到胚胎著床的「黃金...

閱讀詳情 »

記者李訢愷/台北報導 中國國家衛健委組長鐘南山表示,綜合觀察需要2~3年時間全世界人口才有機會成達成新冠病毒免疫,也有可能需要更長時間。 鐘南山在清華大學與布魯金斯學會所聯合舉辦的『中美疫情防控與合作的論壇』上發言提到,從現在全球接種疫苗的比率情況來看,目前最多是以色列92.46%、沙國60.82%...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上班族提神的咖啡、追劇解饞的洋芋片,這些經高溫處理過的食品,由於可能產生有致癌風險的丙烯醯胺,台北市衛生局近年持續加強監測。台北市衛生局今(3)日上午公布專案檢驗結果,發現知名品牌「卡迪那全天然洋芋天婦羅口味」檢出丙烯醯胺超過食藥署的「食品中丙烯醯胺指標值參考指引」,...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