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陳鈞凱專欄】你所不知道的四大早洩類型 遇上其中兩種男人免緊張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陳鈞凱/資深醫藥記者

每一個男人都怕被說「快」,但你真的認識什麼是「早洩」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男性功能中心主任邱鴻傑在診間就曾遇過一名男子神色慌張,一開口就是「醫師怎麼辦,我早洩了,我只有15分鐘而已」,讓他哭笑不得,原來男子自認為過去性愛時間都能做足30分鐘,現在卻只能撐半場,這樣還不叫早洩嗎。

根據統計,台灣男性每3個人就有1人面臨早洩問題,但只有7.8%的人願意就醫,數字的背後,多少凸顯出台灣男性對於早洩認知的落差。

邱鴻傑指出,像該名男子口中的「早洩」,其實就屬於自我認知的早洩,拿自己過往的經驗值來做比較,只要稍有退步,便如驚弓之鳥,自己嚇自己;還有一類變異型的早洩,則是忽快忽慢,有時候可能因為彼此趕時間、草草5分鐘就結束。

以上兩類,都是醫師口中不必擔心也不需治療的「早洩」類型,而該被認真對待的,其實是原發性早洩以及續發性早洩這兩種類型,且越早治療才能避免因拖久了而衍生過多負面情緒影響治療效果。

邱鴻傑說,原發性早洩是指從一開始有性行為就有早洩的困擾,通常從進入陰道的時間起算,不到1分鐘(廣義為3分鐘)就達到射精,可能因為龜頭過度敏感或血清素活性不足所致;續發性早洩則是指早期的性行為射精一切正常,到後來因肥胖、感染或疾病等因素才發生早洩的現象。

只要善用行為療法,自我訓練如何控制射精的衝動,再搭配藥物治療,邱鴻傑強調,早洩是可以被治療的,男性千萬不要諱疾忌醫,另一半也要支持鼓勵其就醫。

心理諮商也喊著要「掛急診」,諮商心理師暨性諮商師呂嘉惠就看過不少男性急著要解決早洩問題,全因另一半下通牒:限期改善否則離婚,但這樣只會加劇惡化,最好做法,雙方應一起學習維護伴侶關係和性關係,若一再怪罪對方將造成負面情緒,不利於性關係。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部立桃園醫院群聚感染事件持續延燒,其中241名病患先後轉院治療,其中1人上月19日轉院到一家醫院後,原本病況良好有望出院,誰料10天後病況急轉直下,不治身亡,死因疑似為左側肺炎。指揮中心晚間表示,該名病患生前採檢多次都是陰性,法醫已進行採檢,疾管署昆陽實驗室進行複驗,相關檢驗結果將於明日說明。媒體指...

閱讀詳情 »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黃兆杰副組長表示,健保增加藥品給付範圍,提供病患更多用藥選擇!圖/健保署提供 記者張錫銘/台北報導         中央健康保險署於109年12月17日召開「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以下簡稱藥物共擬會議),通過多項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案和給付規定擴增案,包括...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個案+0、境外個案則多3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日公布國內新增3例境外移入COVID-19確定病例,案914至916分別自美國、日本及菲律賓入境。其中案914為本國籍60多歲女性,搭機後出現腹瀉症狀,一開始在機場採檢雖然陰性,但二採卻確診。 中央流行疫情指...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農曆春節假期在即,國內防疫怎麼辦?各大熱門風景區要不要實施人流管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日表示,下午即將與交通部開會討論,所有方案都會一併討論,但他強調,不管怎麼管制,口罩戴好、勤洗手還是最重要的。 今年農曆春節假期有7天,時間不短,南來北往的人潮...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