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三成類風濕性關節炎苦於共病 生物製劑保生活品質

三成類風濕性關節炎苦於共病 生物製劑保生活品質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是一種慢性發炎疾病,主因免疫系統異常,導致關節發熱、腫脹,疼痛,還有許多併發症。一名40歲女性糖尿病多年,近年來血糖控制不佳,不論藥物及飲食如何調整,血糖就是居高不下,且四肢關節漸漸出現腫脹及疼痛,早上僵硬嚴重,關節活動不順還開始變形,甚至無法吃飯、開門,連看診都需人攙扶,才發現是類風濕關節炎作怪。

壢新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楊宗翰醫師表示,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國內約有十萬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當中約二到三成合併一種以上共病,包含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必需同時併用的口服藥物較多,嚴重影響用藥遵從性。

事實上,RA患者如果病情控制不好,身體長期發炎,就像糖尿病一樣,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容易心血管硬化。楊宗翰醫師指出,臨床研究發現約5成的RA患者最後是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一線藥物治療不佳 3-6個月後生物製劑接續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線治療以調節藥物為主,疼痛嚴重時會併用消炎藥及類固醇。健保規定,若經傳統藥物治療三至六個月無效,可申請生物製劑接續治療。該名女性患者以生物製劑合併治療三週後,發炎指數從原先破百降至正常,三個月後過高的血糖也大幅改善,之後逐漸減藥,原本以為要打一輩子的胰島素,居然也可以停用,生活也恢復自理。

患者福音! 新型生物製劑可單獨使用

目前已有單獨治療的生物製劑可供患者選擇。楊宗翰醫師指出,新型生物製劑是透過阻斷介白質(IL-6)與受體的結合,可有效抑制發炎。此類生物製劑單獨或合併一線藥物的治療效果相近,對同時需服用多種藥物的患者來說,避免因用藥不規則而導致病情惡化,亦是一種選擇。

關節晨僵、腫痛逾兩週 應掛免疫風濕科診治

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容易與其他的關節疾病混淆,民眾要如何自我察覺?楊宗翰醫師說,當關節腫痛超過兩週、休息或治療後未見改善,且關節疼痛及僵硬的現象在早晨較嚴重,就要懷疑可能是發炎性關節炎(如:RA),應儘速至免疫風濕科就診,透過抽血、超音波等方式確認。

楊醫師也分享,近期有一位60歲男性患者,十年前就因為關節問題就診,卻被當成扭傷治療導致病情延誤,直到症狀嚴重且關節變形,才經過檢查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呼籲民眾,經過積極治療,多數RA患者都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但若是拖延或擅自停藥,不止是關節變形,心血管疾病及血管硬化的風險增加,不可不慎!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073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七、八月正值放暑假的月份,青少年享受假期的同時,更應該小心毒品造成的危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藥劑科藥師羅元甫表示,所謂毒品係指具有成癮性、濫用性及對社會危害性,且會影響精神物質的麻醉藥品與其製品。成癮性是人對毒品產生了心理及生理的依賴,一旦停止使用便會產生極不舒服...

閱讀詳情 »

台北市十大死因,癌症再度奪冠!台北市衛生局於今(16)日公布106年台北市十大死因,癌症已連續46年位居首位。此外,因慢性疾病導致者更佔了7項之多,相當於每100人中約有64人死於慢性疾病;而十大死因排名順序與上(105)年相較,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與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排名互換。至於十大癌症死因...

閱讀詳情 »

矯正兒童弱視,7歲以前是黃金治療期,一旦延誤,治療效果往往較差,且容易出現改善停滯的現象。不過,目前也有一種簡稱為「雙眼協調訓練」的新治療方法可供選擇,可以透過給予眼睛和大腦更複雜的刺激,提升視力矯正的效果。 謝宜靜醫師(左)運用「雙眼協調訓練」,幫助女童改善弱視。(圖片提供/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臺南市雖未直接受到瑪莉亞颱風侵襲,但卻受到颱風導致的氣流影響自7月12日開始有降雨情形,導致社區環境中產生眾多積水容器及積水點,臺南市政府登革熱防治中心籲請民眾於降雨停止後,立即「巡、倒、清、刷」清除積水容器,避免因積水導致孳生病媒蚊。氣侯適合病媒蚊繁殖 速清除積水容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