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不甩WHO新命名COVID-19? 台灣官方建議仍簡稱「武漢肺炎」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世界衞生組織(WHO)今(12)日宣布,將去年12月在中國武漢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疾病正式命名為「COVID-19」。台灣方面會不會同步一併正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上午給了答案,儘管會將正式稱呼其為「COVID-19」,但仍會簡稱為「武漢肺炎」,指揮中心也建議媒體於報導時採用上述原則稱呼。

根據外媒報導,世界衞生組織的新命名「COVID-19」:CO代表冠狀(Corona),VI代表病毒(virus),D代表疾病(disease)。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是在上午對媒體發布這項建議,指出有關武漢肺炎的正式疾病名稱,為與WHO公布的國際資訊接軌,並使民眾方便理解,由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所引起之肺炎正式稱呼為「COVID-19」,簡稱為「武漢肺炎」。

指揮中心也說,即日起將據以發布疫情相關資訊,也建議媒體於報導時採用上述原則稱呼。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解釋,仍沿用「武漢肺炎」的簡稱用法,主要是考量民眾約定俗成、且已經習慣,加上國內傳染病法定名稱「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過長,才以讓民眾容易懂的方向來稱呼。

事實上,早在WHO第一次公布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命名時,就刻意不提中國、不提武漢,主要是考量以地名命名恐誤導民眾認為只有特定地區才有該病毒,加上多數國家都不希望與病毒印象聯結在一起,因此,WHO命名規則多已儘量不以地名指涉,過往包括MERS-CoV或是伊波拉病毒等命名,也曾令被點名到國家表達不滿,認為遭汙名化。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聽到罵聲了!陸配子女返台政策大轉彎 陸委會祭「滿足兩條件」才放行

台灣國門審查再加嚴! 所有入境旅客即起須填「入境健康聲明書」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從小到大,我們每天刷牙、用牙膏已經成為自然,然而鮮少人想過,市面販售的牙膏成分是否有助於牙齒健康?美國一位喜歡自己動手做東西的家庭主婦翠西(Tracy)分享了她自製牙膏的經驗,希望大家都能擁有健康的牙齒。 市售牙膏成分待商榷 在一些報章雜誌可以讀到有關市售牙膏的訊息。市售牙膏主要包含甘油、氟化物以...

閱讀詳情 »

據最早的《本草綱目》記載:唐朝肅州人士姓何,自幼體弱多病,一晚醉臥山野,見兩人形植物相距三尺, 其根部自動交纏,許久自動分開。便挖了回去,大家都不認識,一長者說:此恐是神仙之藥,何不服之?於是曬乾後磨成粉,逐日服食,數月後舊疾皆愈,頭髮由白轉黑。孫子照方服用,活到130歲仍然鬚髮烏黑。後來當地居民...

閱讀詳情 »

記得兩年前在英國布里斯托,一歲的女兒染上傷風感冒,急忙抱到醫生診所去,只見醫生仔細檢查耳、鼻、喉與胸腔之後,就叫我回去多給小孩開水以及休息,我不解地詢問他為何不開藥?只見醫生比我更疑惑地解釋著:「只要兩天后再來檢查,若沒有並發症產生,讓身體自己去應付,反而能提高免疫力。」果然,七天后女兒不藥而癒。...

閱讀詳情 »

眼結石,又稱為結膜結石,主要由退化表皮細胞與分泌黏液結合,堆積在上下眼瞼的結膜處,形成白色或黃色顆粒狀的「結石」。忠孝大學眼科葉威毅醫師表示,輕微的眼結石若無造成不適,可無需處理;但若眼睛出現明顯異物感,或結石已突出結膜表面時,應安排門診手術移除,以免造成角膜損傷。  當結膜結石堆積於結膜下,若沒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