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不載「社交距離APP」可罰! 陳時中:不罰是深信高水準的台灣人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確診人數每天都創歷史新高,離單日破千例已不遠,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正鼓勵全民下載「台灣社交距離APP」取代實聯制,好加速疫調,但為何不祭出罰則?指揮官陳時中今(14)日曝光背後考量,強調他深信「大部分都是高水準的台灣人」,有被提醒的民眾就會配合來做;陳時中說,這有一定的罰則,但我們不希望動用到現在的罰則。

指揮中心日前優化「台灣社交距離APP」,用戶的APP每15分鐘會產生1個隨機ID,並利用藍牙訊號記錄曾接觸的隨機ID,每日比對確診者上傳的隨機ID;只要民眾與確診者曾相處2分鐘 以上、距離2公尺以內,APP便會發出警告通知以提醒用戶,達到實聯通知的效果。

不下載就開罰嗎?陳時中表示,社交距離這有一定的罰則,在傳染病防治法或特別條例內,但我們不希望動用到現在的罰則,所以沒有做公告,但有法可以做管理。

陳時中說,我深信一向有被提醒的民眾,就會來配合來做,大家都知道整體疫情的控制是全民、大家的事情,大家越合作,疫情越控制得住,對大家都是一種保護,大部分都是高水準的台灣人,會主動配合,又能保護自己,又能幫助別人。

陳時中表示,他還是要強調,這是一個大家互相保護的機制,有人認為一定要涵蓋率到多少 再來用,這樣效果比較好,但我們不會一天跟2300萬人都見面,但每天會見到一定的人,只要這一定的人都有下載,資訊就很完整,比實聯制、即時性都要快很多。

還有人擔憂如果確診者不上傳資料怎麼辦?陳時中說,這確實是要擔憂的地方,但法定我們是可以要求他一定要上,只要一確診之後,會通知確診者上傳資料,並進行追蹤,這是有法可管的,但基本上還是不希望動用到法律,況且會接到訊息的人,大部分都是你的好朋友,一起吃飯的人、接觸多的人,民眾當然要有責任分享訊息,讓朋友可以保護他跟他的家人,在Omicron傳播力這麼大的情況下,對大家都是一件好事。

照片來源:指揮中心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行程挨批「跑選舉」 陳時中回擊:這種評論都不是很公平!

再來兒童死亡病例恐飆?李秉穎曝「二位數字」 喊社會成本比成人大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媽媽們在生產過程耗盡精力,產後不僅要面對寶寶照護、哺育,同時又要兼顧自己身體復原等多重問題,如何吃才能補充體力、兼顧營養呢?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廖嘉音營養師表示,產後飲食建議以均衡攝取為第一要件,若有哺乳需求者,可增加500大卡的熱量攝取,並留意攝取足夠的水分,以幫助乳汁分泌。  產前是一人吃...

閱讀詳情 »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田春慧 新的研究表明,孩子每天對著屏幕6個小時是完全正常的,而且只要孩子在校表現良好并充分鍛煉身體,這個時間長度對孩子不會造成任何傷害。 幾乎所有家長都有過從孩子手中奪走手機的經歷,美國兒科學會(AAP)多年前建議孩子每天最長屏幕時間為2小時,而且還發出警告,孩子可能會因盯著...

閱讀詳情 »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琪拉編譯 過去幾年來,醫生都建議都市人應該要[每天走路一萬步]。但是新的蘇格蘭的研究,卻認為一萬步實際上還是太少了,要真正保護你的心臟,每天走路的步伐還要更多。 走路有沒有強健身心的研究最早始於七十年前。當時科學家研究倫敦市公車的司機及車掌,發現這些車掌們,因為每天必須從巴士上上...

閱讀詳情 »

撰文/林玫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包括臺灣在內,世界各國65歲以上患有慢性腎衰竭者已達40%至50%,將近一半的機率,直叫人頭皮發麻,擔心自己有一天也會走向洗腎之路,紛紛開始關注腎臟的調養。 慢性腎衰竭除了與年齡老化有絕對的關係,而又有哪些人,是罹患的高危險群呢?   第1...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