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中年男腹藏8公分不定時沉默炸彈!「主動脈瘤」一破致死率高?65歲以上男性建議定期檢查

中年男腹藏8公分不定時沉默炸彈!「主動脈瘤」一破致死率高?65歲以上男性建議定期檢查

 劉醫師呼籲超過65歲的男性都應該定期主動進行主動脈的篩檢。(/劉品宏醫師提供)

 

劉品宏 / Via  劉品宏

 

主動脈出現異常膨大,且膨大部位的直徑超過正常主動脈直徑的1.5倍以上,就稱為「主動脈瘤」,好發於40至70歲的男性,若有高血壓、抽菸、有心血管疾病、或家族病史者更是危險族群。多數主動脈瘤患者初期沒有症狀,通常發現時就是主動脈瘤已經破裂,死亡率相當的高。

50歲的陳先生,是在進行脊椎核磁共振時,意外發現腹部有一顆約8公分的主動脈瘤,臨床上大於5公分的主動脈瘤有高度破裂的風險,因此緊急進行主動脈微創支架手術,才保住一命。

 

主動脈瘤非腫瘤 肚子摸到會跳動的球狀物 腹痛、背痛要注意

高雄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劉品宏醫師說明,其實主動脈瘤並不是一般的腫瘤,而是指血管膨大形成的突起,主動脈瘤會隨年紀增長而越大,所以若是超過5.5公分,或是每年增長1公分(以上),就建議進行手術治療。 

然而,多數患者都是沒有症狀的,所以往往是在做其他疾病的相關檢查時意外發現有主動脈瘤。而少部分有症狀的病人會以腹部不適、腹痛、背痛或腰痛來表現。腹主動脈瘤一旦大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發生破裂情況,而腹主動脈瘤破裂,等同於腹腔內大量出血,如果沒有及時搶救,會有生命危險。

劉醫師也特別提醒,腹主動脈瘤破裂後,即使馬上進行手術,其死亡率往往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因此,定期檢查才是預防之道。

 

微創主動脈支架治療趨勢 預防主動脈瘤破裂

主動脈瘤治療方式目前分為傳統開腹手術,以及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兩種。以往傳統手術的概念是把病變的主動脈切除換成人工血管直接修補,術後復發率低,不過因為需要開腹,所以傷口大、住院時間長。而目前使用微創手術放置支架治療是主流作法,利用導管將覆膜支架輸送至病灶來避免主動脈瘤繼續擴大,傷口小,住院時間短,然而在部分困難腹主動脈瘤手術,或患者年紀較小支架將使用較長的時間時,可能會有術後發生內漏或位移的風險。

近年來有一嶄新科技「血管內固定錨釘」,可幫助主動脈支架與血管壁更緊密的結合,可以大幅降低該風險,醫師亦提醒裝置主動脈支架的患者,術後需要長期回診追蹤。

劉品宏醫師表示,治療會視病人的身體狀況、年紀以及瘤的型態來考量,手術前會與家屬、患者討論合適的治療方式,減少手術風險與併發症的發生。

 

醫籲定期治療 預防主動脈瘤破裂

劉品宏醫師提醒,由於主動脈瘤大多沒有明顯症狀,根據國際學會建議,超過65歲的男性都應該定期主動進行主動脈的篩檢,現在的篩檢非常簡單,僅需在門診透過非侵入式的超音波即可有效檢查,簡單的定期檢查即可掌握您的健康。

若發現腹部出現主動脈瘤,請務必配合醫師建議,在尚未破裂的情況下處理,以免拖延病情,危及性命。父親節要到了,何不趁這時機為爸爸、為自己安排一下健康檢查,您的健康就是全家人的幸福。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根據資料顯示,最近10年罹患乳癌人口增加1.8倍,相較過去40年更增加7倍之多。每年10月是各國響應重大健康議題─國際乳癌防治月,世界各地都有著溫馨粉紅色的氛圍。 BMI>35乳癌風險增加近6成由於乳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趨勢,能提高罹...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的新冠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來到64%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0)日下午公布最新統計,昨單日又新增171件接種疫苗後不良反應事件通報,值得注意的是,包含12件接種疫苗後死亡通報,分別為6例接種AZ疫苗、4例接種莫德納、2例接種BNT疫苗。 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第12期疫苗接種第一階段預約到今(20)日中午截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下午公布最新統計,三款疫苗總共已188萬1516人完成預約,預計在10月22日到10月27日接種。第一階段若無法預約到疫苗的民眾,第二階段也能預約。 「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http...

閱讀詳情 »

作者 醫藥記者 梁少珊流感疫苗十月開打,但許多民眾有疑惑,打了新冠疫苗還要打流感疫苗嗎?奇美醫學中心家醫部醫師陳思伃表示,今年民眾還是要打流感疫苗,除了能夠避免流感發生,根據研究顯示,新冠肺炎病患如果施打流感疫苗,嚴重併發症的發生機會,能下降17.4%到36.7%。陳思伃也提醒民眾,新冠肺炎疫苗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