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醫師呼籲超過65歲的男性都應該定期主動進行主動脈的篩檢。(圖/劉品宏醫師提供) 主動脈出現異常膨大,且膨大部位的直徑超過正常主動脈直徑的1.5倍以上,就稱為「主動脈瘤」,好發於40至70歲的男性,若有高血壓、抽菸、有心血管疾病、或家族病史者更是危險族群。多數主動脈瘤患者初期沒有症狀,通常發現時就是主動脈瘤已經破裂,死亡率相當的高。 50歲的陳先生,是在進行脊椎核磁共振時,意外發現腹部有一顆約8公分的主動脈瘤,臨床上大於5公分的主動脈瘤有高度破裂的風險,因此緊急進行主動脈微創支架手術,才保住一命。 主動脈瘤非腫瘤 肚子摸到會跳動的球狀物 腹痛、背痛要注意 高雄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劉品宏醫師說明,其實主動脈瘤並不是一般的腫瘤,而是指血管膨大形成的突起,主動脈瘤會隨年紀增長而越大,所以若是超過5.5公分,或是每年增長1公分(以上),就建議進行手術治療。 然而,多數患者都是沒有症狀的,所以往往是在做其他疾病的相關檢查時意外發現有主動脈瘤。而少部分有症狀的病人會以腹部不適、腹痛、背痛或腰痛來表現。腹主動脈瘤一旦大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發生破裂情況,而腹主動脈瘤破裂,等同於腹腔內大量出血,如果沒有及時搶救,會有生命危險。 劉醫師也特別提醒,腹主動脈瘤破裂後,即使馬上進行手術,其死亡率往往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因此,定期檢查才是預防之道。 微創主動脈支架治療趨勢 預防主動脈瘤破裂 主動脈瘤治療方式目前分為傳統開腹手術,以及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兩種。以往傳統手術的概念是把病變的主動脈切除換成人工血管直接修補,術後復發率低,不過因為需要開腹,所以傷口大、住院時間長。而目前使用微創手術放置支架治療是主流作法,利用導管將覆膜支架輸送至病灶來避免主動脈瘤繼續擴大,傷口小,住院時間短,然而在部分困難腹主動脈瘤手術,或患者年紀較小支架將使用較長的時間時,可能會有術後發生內漏或位移的風險。 近年來有一嶄新科技「血管內固定錨釘」,可幫助主動脈支架與血管壁更緊密的結合,可以大幅降低該風險,醫師亦提醒裝置主動脈支架的患者,術後需要長期回診追蹤。 劉品宏醫師表示,治療會視病人的身體狀況、年紀以及瘤的型態來考量,手術前會與家屬、患者討論合適的治療方式,減少手術風險與併發症的發生。 醫籲定期治療 預防主動脈瘤破裂 劉品宏醫師提醒,由於主動脈瘤大多沒有明顯症狀,根據國際學會建議,超過65歲的男性都應該定期主動進行主動脈的篩檢,現在的篩檢非常簡單,僅需在門診透過非侵入式的超音波即可有效檢查,簡單的定期檢查即可掌握您的健康。 若發現腹部出現主動脈瘤,請務必配合醫師建議,在尚未破裂的情況下處理,以免拖延病情,危及性命。父親節要到了,何不趁這時機為爸爸、為自己安排一下健康檢查,您的健康就是全家人的幸福。
相關搜尋: 醫療常識醫療保健常識與病狀醫學常識心臟缺氧醫學常識問答題醫療常識諮詢醫學常識婦女醫學常識器官醫學常識醫療小常識醫學小常識致命的醫學常識家庭醫學常識
相關推薦
中秋燒烤小心!她遭魚鰭扎手1公分 短短幾小時竟變壞死性筋膜炎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秋節想要烤肉,小心魚蝦扎手,致命細菌跟著上身!彰化基督教醫院日前就收治一名88歲的阿嬤,在處理魚類時,左手不小心被魚鰭刺傷,小小傷口還不到1公分,卻開始局部紅腫、熱痛,且在短短幾個小時後,演變成壞死性筋膜炎,送醫後確診為「創傷弧菌」感染,幸好經過清創、完整抗生素治療...
閱讀詳情 »0912新增14例!本土+3 無新增死亡案例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 / 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2)日公布國內新增1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例本土及1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3例本土個案,為2例男性、1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年9月7日至9月9日,個案分布為...
閱讀詳情 »不只化療!吃藥引發落髮危機 常見消炎止痛藥 血壓藥都有可能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擔心落髮危機的人,對自己吃的藥要更加了解一些,原來除了一般常聽到「化療藥物」會掉髮之外,藥害救濟基金會進一步整理,民眾常用藥物中,也有不少會造成落髮危機,包括:消炎止痛藥、抗痛風藥、抗生素類、降血脂藥、降血壓藥等都在列,只要發現有異常掉髮,應諮詢專業醫師。 頭髮掉多少...
閱讀詳情 »快訊!今新增3例本土 11例境外移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2)日公布國內新增1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例本土及1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3例本土個案,為2例男性、1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2021)年9月7日至9月9日,個案分布為臺北市、新北市及桃園市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