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中老年頭痛要當心 恐是巨細胞動脈炎

中老年頭痛要當心 恐是巨細胞動脈炎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70歲的王伯伯從未有頭痛病史,但1個月前開始出現太陽穴附近頭痛,有時像血管在搏動,用手觸碰太陽穴附近時也會有腫脹壓痛感。最近吃飯時咀嚼時,王伯伯覺得臉頰兩側疼痛,吃不下東西,甚至出現肩頸部位的肌肉僵硬和痠痛,整個人很倦怠。

飽受疼痛之苦的王伯伯前往神經科就醫,住院進一步診療。經過完整檢查,王伯伯確診罹患巨細胞動脈炎,頭痛也是此症引起顳動脈炎造成。治療幾天後,王伯伯的症狀逐漸緩解,又可以恢復過往的生活。

巨細胞動脈炎 初期最常見頭痛症狀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吳牧韓說明,巨細胞動脈炎(GCA)是一種血管發炎性疾病,特別容易侵犯年紀50歲以上中老年人,其中東方人發生率又較西方人低。在臺灣不常見,但仍不時有相關個案報導。頭痛是巨細胞動脈炎初期最常見症狀,主因是頭部的顳動脈為最常被侵犯的血管;身體其他部位的血管也可能出現發炎情形,可能會合併間歇性咀嚼不能、發燒、倦怠等症狀。若未妥善治療,可能引起突發性視力喪失、腦缺血等併發症。

5項中符合3項 高度可能有巨細胞動脈炎

吳牧韓醫師表示,巨細胞動脈炎的臨床表徵,經常可見顳動脈鼓起、腫脹,甚至可看出一節節的念珠狀,且觸摸時有壓痛感。實驗室檢查可以檢測病人的發炎指數,通常數值會偏高,影像檢查則可使用顳動脈超音波及磁振造影來幫助診斷。若有必要,仍然需要顳動脈病理切片以達到最正確的診斷。美國風濕免疫學會另有以下的診斷標準,倘若5項中符合3項,即有高度信心診斷為巨細胞動脈炎:

1) 發作時年齡≧50歲。
2) 新發作或新型態的局部性頭痛。
3) 顳動脈異常,包括觸痛或脈搏減小。
4) 發炎指數ESR≧50 mm/hr。
5) 顳動脈切片檢查異常,顯示血管炎,有單核球浸潤或肉芽腫性發炎。

老年人新發生頭痛 須特別提高警覺

類固醇仍為巨細胞動脈炎目前最有效的第一線治療方式,通常會使用半年至一年左右,並確認是否有復發情形。吳牧韓醫師提醒,老年人新發生的頭痛必須特別提高警覺,除了巨細胞動脈炎,也可能有其他顱內病灶。因此若有較不尋常的頭痛徵兆,一定要提高警覺,儘速就醫,避免疾病進一步惡化。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延伸閱讀】顧眼之前先顧肝 養肝權威教您護肝顧眼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206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許多家長得知假性近視的孩子必須使用長效型散瞳劑,就擔心持續使用恐將增加白內障風險。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部主任陳瑩山表示,確實可能有此風險,因此建議家長應該讓孩子戴上全視線鏡片眼鏡,外出時還需戴帽子,不可直視太陽。 陳瑩山說,散瞳劑主要用來放鬆睫狀肌,改善假性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70歲張姓老翁,半年前右大腿骨及髖臼酸痛,他以為骨刺復發,逕行復健無效,痛到難以走路才確診為攝護腺癌四期,已擴散到骨頭,放射線治療後才止痛。衛福部彰化醫院放射腫瘤中心醫師吳俊玠表示,臨床上高達三分之一的攝護腺癌一發現就是末期,其中,有八成是骨頭轉移,年長男性千萬不要輕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寒冬在家吃鍋最適合,不只能避開人潮群聚,更能配合不同的飲食喜好選擇適合之食材。對此,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張越評營養師教大家如何聰明挑選火鍋食材,並提醒用餐落實公筷母匙,共同養成防疫新態度,才能吃得安心。火鍋料各有玄機 應適量為宜形形色色的火鍋料,如半個月亮、黃澄澄的蛋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減重方法眾多,而「168間歇性斷食」熱潮持續不斷,連假後許多民眾躍躍欲試,方法是在一天24小時當中,16小時不吃任何食物,僅在8小時內進食。 從大拇指的節紋看出你天生是老闆命還是打工命 168斷食法 吃對時間能消耗脂肪 營養師林雅恩解釋,人體能量的三大營養素來源,包括碳...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